向城市化迈进的江宁开发区
武心怡 高 妍

开发区内的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工业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
8年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重省江苏的南京创建,在这片总体开发面积7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虽然不靠海,不属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但依靠自身的优势,已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投资总额突破30亿美元,兴办起以东南大学等6所著名大学和5家科研院所为核心的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业中心。这个有人喻为南京的“浦东”正在崛起。
环境磁场的吸引力
建区伊始,江宁开发区就拒绝“孤岛”效应,把自身定位在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区上。10年的开发,使其环境建设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开发区建设的初始阶段,环境建设的目标是:“不仅要能生产,而且要能生活”。为此,他们投入巨资,花7年时间,建成了教育、居住、商贸、游乐、医疗服务五大社区服务中心。
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发区聘请了“哈佛设计在中国”的高级专家对全区生态环境进行高标准设计,投资了3亿元,堆山、造林、挖湖、铺绿、立雕塑、布光喷泉,建成以湖泊、广场绿地、城市公园和区域、道路绿化为特征的覆盖全区的优美环境,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而开发区人更引以为豪的是:“不管招商竞争有多激烈,我们没有引进一个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化工项目。”2001年6月,江宁开发区获得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眼下,开发区人对环境建设又有了新的创意:建设一个与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相配套的高尚社区。除了继续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区外,重点做好医疗、交通、宽频通信等设施的配套。与之同步实施的城网改造和杆线下地工程,也将彻底改变高新区普遍存在的“蜘蛛网”式的状况。
开发区的环境磁场,引得人气旺盛,为它带来巨大的招商引资效应。西门子、爱立信、菲亚特等许多跨国大公司相继来此投资,正是看中了这里城市化的完善环境。
如何打动你的心?

江宁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大厅 |
来开发区投资的人,最看重的莫过于两点,即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后者的建设力度上,江宁开发区几乎年年有新举措:引资机制、投入机制、服务机制、激励机制,越改越有活力。
管理与服务是双驾马车,只有协调并进,才能真正打动投资者的心。 江宁开发区建立以来,管理经营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模式,即党工委、管委会和开发总公司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这套管理模式,对开发建设的快速启动和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开发建设的进一步需要,开发区领导层果断决策:实施股份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已有数家国内知名企业拟加入其中,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完成股份制改造,这将为开发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机制动力和资本支撑。
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投资1200万元的江宁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是开发区创新服务机制的新举措。它顺应了区内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客商投资而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成为新型的联合办公服务机构。
一进服务中心,就有21个服务窗口为来者敞开,由工商、电信、环保等21个职能部门抽调的50余名特派员,实行每周挂牌服务。在这里,新进区项目办理落户事宜,只需经过服务中心这一站,10天内就能办妥全部手续。
江宁开发区服务中心的建立,真正使"进一个门办成所有的事"在开发区内得到了实现,拉近了开发区与投资者之间的距离。
招"才"进"宝"的精彩
1997年,开发区开发出一块环境最美的地段,以让利3亿元的优惠条件,接纳南京的6所大学来开发区创办教学和科研基地。之后,开发区又投资近2亿元,在区内高湖公园一侧建成“江南文枢苑”高级专家住宅园,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在南京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江苏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发售。现在在这里,有3万多名大学生就读,有几百名教授、学者和专家居住,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
人才来了,人才的事业也来了。一大批国外著名企业如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日本东陶等注入开发区,投资上亿元的东南大学科技园在这里投入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产业部第十四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也纷纷来此进行研发、孵化科技成果和创办科技企业。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又给开发区带来了另外一个机会:许多来开发区投资建厂的国外跨国公司受开发区人才聚集优势的吸引,也在将他们的一些研发机构办到开发区来。
凭借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发区与江苏教育部门联合创办了科技创业中心,为入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孵化场所,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或贷款担保,并给予全方位的创业及管理咨询服务。目前,数十个科研项目在“孵化”,一批以软件开发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小巨人”在快速成长。
在创业中心的推动下,开发区内的数百家以民营为主体的中小科技企业十分活跃,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企业和区内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的产出和利税,目前在全区分别占65%和80%!2001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2.35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
江宁区区委常委、江宁开发总经理郗同福这样形容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打企业牌,那是壮骨骼;打大学牌,那是长大脑;打城市化牌,那就是全面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