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漫画
人与自然
地区平台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视野 >

经济视野

空调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




河南郑州空调大战打出惊人价。

空调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

本刊记者 乔天碧

凉夏让空调商大跌眼镜

2002年夏季的天气似乎在和空调生产厂家玩悬念游戏。北方的噪热来得特别早,3月份北京的连续高温创下了100多年来同期的最高记录,这无疑为空调厂家注入了兴奋剂,著名家电零售商国美电器与国内外十几家空调厂家签订了高达近18亿元的包销合同,打响了空调大战的第一枪。但很快天气变了,北方的天气变得像南方一样多愁善感,阴雨连绵,气温也降了下来,而“厄尔尼诺”肆虐的南方暴雨、洪灾更让空调厂家大为头痛。有人称2002年是空调业重新洗牌的一年,市场将更加向大品牌集中,而一批小企业将被迫出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全国共生产房间空调器2312.88万台,但由于南方出现的凉夏,年末库存量达226.3万台,2002年空调市场的价格战在所难免。年初,二、三线品牌纷纷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一线品牌自然无法坐视,也开始使用价格手段。五一前夕,科龙旗下的华宝空调降价,幅度高达40%,其1匹空调的出厂价仅为1600元,一线品牌开始介入空调的价格之争。有人不禁担忧彩电业的昨天,会不会成为空调业的今天?2002年的空调业会不会走1998年彩电业的老路?因为与彩电一样,空调也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1998年的彩电市场供过于求、品牌林立,惨烈的竞争导致当年全国彩电超过1000万台的库存。一些彩电企业为抛弃库存,连续大幅降价,不但未激活市场,反而导致全行业的亏损。当然有专家指出,从企业体制看,空调企业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调查显示,新增加的空调生产企业中民营和私营企业超过50%,国有或股份制企业只占30%左右。如此产业结构会使空调业的整合比以国有体制为主的彩电行业更为顺畅。

空调市场:辉煌中也有无奈


5月21日,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厂商海尔集团生产的变频空调获得"c c c"认证第一号证书,此举标志着海尔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该项认证的变频空调产品。

中国的空调生产始于1978年,当年的产量仅为233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空调业开始迅速发展,当时的空调技术含量不高,制冷和制热的效果都很一般。由于空调产业高利润、低门槛的特点,大量企业纷纷进入空调行业,空调产量以平均每年48.2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

空调生产发展非常迅速,到了1997年,中国空调产业已拥有占世界空调生产近一半的生产规模,空调器产量超过了当时的世界第一日本,成为世界家用空调器第一生产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品牌,具备年产万台以上生产能力的品牌有近50家。国产品牌的迅速成长使洋品牌的市场份额呈萎缩趋势,2001年洋品牌空调仅占销量的15.54%,与上年相比下降了4.9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空调的生产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产品同质化成为中国空调面临的重要问题。1998年,空调厂家为寻求差异化,大刮概念炒作风。什么“健康技术”、“换气技术”、“立体送风技术”和“人体感应”之类的空调辅助功能被厂家们炒得火热。其实这些功能通常并非像厂家自身所说的那么“高科技”,有些不过是在空调器上加入了一些相配的元器件罢了。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使国内企业间逐渐失去了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空调的辅助功能日益繁复的同时,空调的核心技术——制冷制热性能的优化技术却被忽略了,有些空调在能效比上连国家标准都达不到。专家表示,我国空调业目前还面临着繁重的氟利昂替代的任务,需要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做更多的投入,才能保障我国空调业的健康发展。

价格作为众厂家竞争的杀手锏不断粉墨登场,特别是二、三线品牌更是以低价的方式争取市场。非理性的降价,挑起降价的企业本身就是受害者,自身利润必然下滑,也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及服务质量的缩水。价格战使空调业的利润急剧下降,空调行业开始进入微利时代。某些空调厂家在降低空调价格的时候,为了获得利润,不惜降低空调的质量。如市场中低于千元的空调,价格几乎与高档的风扇相当,而一台空调压缩机的价格至少在400元以上,如此低价空调的质量和配置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空调中的制冷系统一般要用7-8米长的铜管,而一些超低价的空调铜管只有2米,其余部分都用塑料或其他金属替代,空调器用一两年就不行了。

让空调拥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南京的商家推出多种免费服务措施,"炮轰"空调熊市。

那么,中国空调业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空调器的普及率仅为30.8%,权威的预测认为,今年中国市场的空调需求量在1500万台至1700万台之间,空调市场在未来几年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某空调企业负责人认为,中国空调业发展到今天,该是走技术回归路线的时候了。中国空调业之所以未出现优胜劣汰的良性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偏离了核心技术方向,行业门槛太低。如果按照核心技术比拼,空调行业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在这方面一线品牌通常具有二、三线品牌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搞高效空调就要建实验室,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建一个热平衡试验室、开一套新模具,一般都要耗费资金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之巨,小厂是无法承担的。

高技术含量的空调成为2002年空调市场上主流品牌竞争的焦点。进入空调销售旺季以来,一线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科技产品。目前,青岛某知名空调生产企业在北京率先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IDF”智能变频中央空调,被专家称之为我国空调业打破技术兼并的重大举措。科龙电器推出了拥有中国和世界专利技术的“双效王”空调,其制冷能效比高达3.8,制热能效比高达4.2,而目前国内品牌空调的能效比最高的不过3.6,大部分空调的能效比则在3以下。韩国某著名空调生产企业推出了三款最新家电产品,即数码中央空调系统、数码集成多联系统DPM以及数码可变系统,代表了该家电子公司今后家电事业的发展方向,即科技数字化,市场高端化。据悉,这三种专为高级住宅、商业化办公室所设计生产的空调产品代表着当今世界空调产品的发展方向,不仅其压缩机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可根据负荷的大小自动控制制冷制热的容量,其可变频范围较传统空调提高了20%—100%。

高科技含量空调的热销,也表明了中国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他们的空调消费早已从价格占主导地位转变到对产品的技术含量、工艺设计和品牌内涵等综合因素的综合评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调呢?

空调的主要功能就是制冷和制热。空调器制冷和制热的能力和效率是衡量空调技术水平和使用成本的重要指标,即所谓的能效比(空调的制冷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和性能系数(空调的制热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空调的能效比和性能系数越高,说明产品的核心技术含量越高,制冷/制热能力越好,节能效果越显著。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空调时,在空调品质方面突出关注空调制冷性能、制热性能和持久耐用性,三项关注率高达53.4%。

国内著名的制冷专家认为,空调的走向应该是节能、环保、高效、舒适。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品,设计和制造时应尽量减少对材料的损耗。联合国能源组织和民间组织一直联合致力于推广高效、节能的产品,节能、减少能源消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2000年一些发达国家都制订了节能法规,日本要求各公司生产的主力机型要达到修订的节能法中规定的性能系数。美国政府也致力于能源之星的认证。国际空调业的发展趋势是追求空调的核心效率和环保。

高效节能空调虽然在价格上有所偏高,但从长远看使用起来还是划算的。高效节能空调均采用高效压缩机,其品质和寿命均高于一般,可以延长使用年限,节约能源减少开支,同样的输入功率可能产生更大的冷量或热量。空调属于耐用的消费品,在使用过程最大的支出是电费。一个1.5匹空调每小时耗电量1.16—1.5度,远远大于其他家用电器。而一部节能型的空调,十年时间省下的电费可以再买一部新的空调。而且,目前我国电能生产主要来自于煤等燃料,每发一度电,要向大气排放680克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担。中国节能认证中心专家李铁男指出,省电即环保,用户用节能产品,会降低全社会人均能源消耗。目前,许多高效节能型的空调都获得了国家颁布的节能认证,蓝色注有“节”字的圆形小标志。获得节能认证的空调通常要比普通空调节能20%—40%。

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我们在享受着与国际同步的新技术空调带给我们的舒适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空调业能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