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漫画
人与自然
地区平台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区平台 >

地区平台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之城——玉林

走进玉林

聆听生命的足迹

生态经济富安吉

向城市化迈进的江宁开发区



走进玉林

许 婧 贾兰


美丽的龙珠湖

从地图上看,位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就像一枚四周被蚕食的树叶,全市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98.9%为汉族。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上,一些在北方很难成活的名贵的花草树木,却以最自然的方式生长着。

与市委方皓书记的几次交谈让笔者对玉林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有了深入采访的冲动,于是笔者开始穿行于玉林的大街小巷、市镇乡村,加深着对这片土地的了解……

人气兴旺的玉州区


玉州区东明村的舞狮团经常应邀外出表演。

玉州区是我们采访的第一站。作为玉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玉州区的变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年前的玉州区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对此当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一来三补”,说的是外地人一来到这里,就要补轮胎、补身体和补精神。因为道路坑洼难行,车子经常出故障,人也感到疲惫不堪、心情不愉快。那时的玉州区更像是一个乡镇。

物换星移,今天的玉州区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拥有总长157公里的新建道路;城区内的街心花园、沿江绿化带和城市广场最富有园林化特点,每个角落都充满诗情画意,叠石、喷泉、花卉灌木组合、葡萄架、主题小景区及各式装饰小品令人赏心悦目。在公园里,笔者见到几位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提到这些他们都笑得合不拢嘴:“这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怎么也想不到,每次上街看到变得这么漂亮,心里真是高兴呀!”

因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本生活设施配套,原本就是广西东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的玉州区人气更加旺盛了,区内专业市场多达10多个,商品购销网络覆盖全国。其中的中药材市场是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购销网络直达东南亚;工业品服装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

玉州区面积460平方公里,人口56.4万。境内有闻名遐迩的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驰名海内外的玉林制药厂。玉州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业人口,农业方面已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花卉为主的城郊型农业格局并向产业化、特色化发展。

玉州区的小城镇建设走在广西前列。名列“中国乡镇之星”最佳乡镇第8名的玉林镇,被誉为“广西第一镇”,它是玉州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全镇有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玉州区财政收入的一半来源于此镇,是全国首届投资环境百强乡镇之一。走进玉林镇的“第一村”——东明村,除了干净整洁的环境,最吸引人的恐怕是村民们昂扬的精神面貌,生活美满富足的乡亲们时常自编自演一些节目自娱自乐,其锣鼓队的名声更是闻名远近的十里八乡。

“成衣王国”福绵区


"成衣王国"的服装车间

古时的福绵区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从北海运来的海盐和从内地运来的丝绸等物资通过流经这里的南流江源源不断地集结到福绵码头,再由此运往内陆和海外。

也许是因为这里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福绵区有着二三百年生产成衣的历史,被人们称为“成衣王国”。

走进福绵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成衣加工作坊,听当地的老人们讲,福绵的裁缝特别多,“文革时期”不让做个体生意,裁缝们忍不住还是要做,为了出去卖衣服,他们把做好的衣服全穿在身上,悄悄地脱一件卖一件。现在福绵区共有600多家成衣加工厂,年产值15亿元,服装销往全国各省、区、市、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为扩大服装业的生产规模,创建品牌,增强福绵服装的市场竞争力,福绵区改变了过去单家独户、自产自销的状态,组建了服装企业集团,兴建了占地500亩的“服装城”。

与福绵镇的“服装城”相对应,成均镇的“工业城”,新桥镇的“科贸城”,樟木镇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区,沙田镇、石和镇的“内向型”经济发展区,都以不同的特色加快步伐向前发展着。 广阔富饶的沃野使福绵区成为城区的"米袋子"和"菜蓝子"。这里的优质稻谷、香蕉、蚕桑、中药材、蔬菜、三黄鸡等远近闻名。谈起这些,区委书记沈强说,福绵是玉林的“粮仓”不假,可“农民粮满仓,手上缺钱花”也是不争的事实。为增加农民收入,福绵区政府从2000年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减少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改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香蕉等作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他们还依托农业建立了以江口水库、五岗岭森林公园、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度假区。 如今福绵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近3000元。

“陶瓷之乡”北流市


三环集团的陶瓷制品一直供不应求

车行北流、绕城而过时,笔者发现这个农村人口占87%的城市不仅整洁、优美、花团锦簇,而且各式各样的建筑也非常漂亮、洋气,不禁感到好奇,以为这里驻有一些外资机构或合资公司的办事处。但同行的当地人却用平淡的语调告诉我:“这是农民住宅,我们北流像这样的房子多的是”。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面积245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6万的北流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一直居广西前十位。这里最发达的是陶瓷业,其产品在国际陶瓷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北流是我国四大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河北唐山、广西北流、湖南醴陵、山东淄博)之一。 北流陶瓷业早在南北朝(420-479年)时就很兴盛。据记载,当时北流陶瓷产品的胎细腻洁白,釉匀莹润光洁,釉色清中有白,白中显清,胎和釉均有良好的半透明度,已达到“白如玉、击如磬”的境界,它的烧制技术与同时代、后来被称为景德镇的瓷器基本相同。20世纪50年代,北流烧制的高级细瓷达到了出口标准。十年后,它的产品已远销到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及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历史的渊源及靠近东南亚地区出口前沿,北流陶瓷业的发达还因为他们抓住了机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不再扩大生产日用陶瓷,北流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把陶瓷业做强做大。1987年,北流陶瓷开始走向规模生产,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陶瓷城。

目前,陶瓷业已成为北流的支柱产业。全市各陶瓷厂生产的日用细瓷中的90%远销欧美、非洲、日本、东南亚等地,涉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出口额占广西同类产品的2/3强。

位于北流市的广西三环陶瓷集团是全国日用瓷行业规模实力最强的五家企业之一。它以资产为纽带,以生产出口日用瓷为主营业务,集科、工、贸于一体,有多家下属企业和广西惟一的陶瓷研究所。去年出口创汇约2500万美元,在全国日用瓷行业中名列第二。 在历届欧洲展销会上,三环的产品总是格外引人注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德、英、意、法以及美国、加拿大的陶瓷进口商都知道了KC.CHINA品牌,1996年、1997年的英国杂志《国际餐具》(月刊)每期都有三环的产品动态,香港商会会长陈国柱当时曾惊呼:“1998年将出现中国日用瓷出口的北流年!”

果然,在1998年4月香港举办的国际陶瓷展览会上,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夫人专门选定三环产品作为特首官邸的接待用品,“三环”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再次大出风头。至今特首官邸已连续四年向三环定购10套纯白瓷器。

从一个投资只有300多万元的小厂到拥有资产3.35亿元,成为广西轻工系统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生产规模进入全国同行业企业前三名的三环陶瓷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是:重质量、抓开发、顺应市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变”的产品战略。他们以中、高档质量,低、中档价格开拓国际市场,并且不断推出各种新产品。当市场上的仿制品出现时,三环每次都能迅速推出新产品引领时尚。

2000年元旦,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该企业时建议北流市发展“环保陶瓷”。今年1月,总投资2.45亿元的环保型高档优质出口陶瓷基地通过可行性项目论证,被列入国家发展项目计划。 多年来,三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每次投入都使产品品种、质量、档次和生产能力出现新的飞跃,产品质地坚硬,釉面光滑如莹,不怕急冷急热,抗震耐冲击,满足了更多外商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年都有60多种新产品、数百种新花色投入市场。

三环人很感激他们的老总陈显彬,没有他就没有三环的今天,陈显彬是从陶瓷厂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做起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他带领三环人经过了四次以资本为纽带的低成本扩张,像滚雪球一样使三环不断地强壮再强壮,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槛”,只要他们的陈总在,三环人就特别踏实,就发自内心地相信:三环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 今天,北流市80%以上的农户都住上了新楼房,70%的农户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与陶瓷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温泉之乡陆川县


中国四大山庄之一--谢鲁山庄

提起陆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要讲到陆川的“风炮补胎”,常在路上跑的人恐怕无人不晓。“风炮”是陆川人发明的快速补胎的工具,非常实用,所以远近闻名。据说,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区市的许多公路边都有陆川“风炮补胎”的修车摊儿,至于是不是陆川人开的则不得而知。陆川的这种补胎方式太实用,已名声远播。打上这一招牌就意味着“根红苗正”,挣钱也就不在话下了。

来到陆川才发现,陆川最大的品牌应该是温泉。陆川温泉是中国八大名泉,唐初已有记载,曾设置“温水县”、“温水郡”。陆川温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部分布在城市中,是个温泉城,而不是山中某处冒出的泉眼,陆川的百姓家家户户用的都是温泉,因为温泉遍布,所以才有“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的陆川名言。

面积1551平方公里,人口86万的陆川县境内,许多地方都有自流温泉,“陆川温泉”是特指分布在县城范围的温泉群,无论从哪个地方打眼,都能冒出泉水。由于富含碳酸盐、氯、钾、钠、钙等多种化学成分和有益于人体的放射性微量元素,所以具有良好的医疗与保健作用。

“实际上,除了我们最大的品牌——温泉,陆川的知名品牌还有很多!”刘有明县长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

品牌一: “陆川猪”。早在明朝(1368-1644)就有关于陆川猪的记载,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世界各地著名畜禽产品目录里就有“陆川猪”这个品牌,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部评选地方“八大名猪”时,“陆川猪”榜上有名。陆川猪因其肉质细嫩而名声显赫,为此,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种猪基因保护基地。


拥有世界品牌的"陆川猪"

品牌二:“铁锅”也是陆川人的骄傲。全国生产铁锅的有两大县,北方在河南,南方就是陆川了。2000年,全国铁锅行业的会议在陆川召开。陆川生产铁锅已有200年的历史,其传统工艺好,质地坚硬,每年生产达2500多万口。

自豪之余刘县长也不无忧虑地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品牌加规模’的文章,像陆川猪品牌很响,养殖的规模也有,但加工的规模滞后;而铁锅规模很大,却没有自己在市场上叫得响的牌子。今后我们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和培植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的升级壮大。”

温泉遍地的陆川自然风光旖旎,是广西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县。有着桂林山水韵致的龙珠湖,位于龙岩山下,面积20多公顷,由12个奇洞、5处石山寨组成,龙岩山集山、寨、洞、河于一体,仿佛一个“天然大盆景。” 自龙岩山驱车向南,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庄的陆川谢鲁山庄。它建于1920年,是中国同期所建四大私人山庄中目前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山庄。山庄依山构筑,就地设景,布局精妙。整个山庄占地1平方公里,种有许多奇花异草。院内门景、长廊、小桥、池塘、石山、房屋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被海内外游客誉为“岭南第一庄”。

鹤鹭聚栖的博白县


博白县的编织远近闻名

踏入白州(博白古称白州)大地,笔者一行乘车继续西行,突然被车外的喧哗惊动,抬眼望去,不远处一片碧蓝湖水中浮着一个碧绿的小岛,无数的白鹭正展翅上下翻飞………这就是广西最大的鹭鸟聚栖地——博白县千鹤岛,因聚栖着近3万只各种鹤、鹭而得名。

有鸟就有林子,有果木,这些资源为博白人拓宽了致富之路。

编织工艺业是博白的传统产业,博白的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这些芒竹编制品样式繁多,达8000多种,大大小小无不精致独特,产品畅销欧美、中东。就编织而言,中国的山东和福建也做,但是不像博白这样普遍,种类也没有博白多。博白银龙编织工艺集团有限公司是由43家松散型企业组成的出口集团企业,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银龙集团的产品总是放在一楼工艺品展厅的正中间,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经过多年发展,该县的编织工艺由传统的竹编、藤编、芒编发展到目前的铁编、纸编、塑编和木编等。目前全县300多家编织工艺厂,年出口额达1亿多美元,编织业解决了当地三四十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

博白是广西人口最多的行政县,人口148万。这里交通便捷,二级公路贯穿南北,与沿海高速公路相连,到湛江、北海港口机场1个小时,到广州5个小时,十分适合发展外向型加工企业。曾经做过对外经贸工作的县委书记郭成球告诉笔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博白有比较优势,因为我们的工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比如编织,全县参与,是一个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的项目。这种产业西方做不了,只有我们能做,而且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手工业产品出口更有利。所以对博白来讲是‘机遇多于挑战’!”

博白是农业大县,农产品琳琅满目,以法国豆、香蕉、果糖蔗、荔枝、龙眼等名特有优产品为主,种植面积达50万亩,有“中国桂圆之乡”的美誉。这里还是全国瘦肉型猪和三黄鸡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博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有金、银、铜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40多种,其中银和瓷土的藏量较大,是全国十大瓷土基地之一,陶瓷年出口额上亿元。

在博白,笔者发现在坡地、山地种植着连片的剑麻,该县正致力建立10万亩的剑麻生产基地。剑麻的用途非常广泛,特别是剑麻地毯,防潮、防霉、防蛀、防火,在国际市场上很畅销。剑麻的市场容量是100万吨,而现在只有40万吨的供应量。博白是优质剑麻的产地,由于气候的原因,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盛产优质剑麻:中国和巴西。巴西亩产仅80公斤,而博白亩产达300-500公斤,优势明显。

现在,博白正围绕出口创汇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计划建设80万亩桉树速生林已种下25万亩。桉树是制造高密度板和胶合板的优质材料,可生产供出口国外的高档木地板。

古风犹存的兴业县


庞村清代民居

在兴业县城采访时,听说西边不远的庞村还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于是慕名前往。到达时刚好是中午,阳光灿烂的天空上偶尔有白云飘过。还未进村就看到一大片青砖黑瓦顶的房屋,古朴壮观;长长的青石窄巷静寂、幽深,仿佛时间与历史都凝固于此……

庞村的民居群是广西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清代(1644-1911)民居建筑。它是清朝梁标文,字纯庵(1741-1801)及其子孙相继建造而成,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嘉庆、道光年间大规模扩建,至晚清基本定型,共31幢府第,其尤以梁氏宗祠和将军第最有代表性。民居群的建筑设计、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都堪称经典,古朴的风貌和韵致让人叹为观止。

总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的兴业县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质如泉。人们用“插根竹筷也发芽”来形容这里的地肥人富。

兴业的黄粘土多,富含微量元素。境内虽没有大江大河,但山多泉多,水中含多种矿物质。加上这里的雨量相对少,光合作用充足,别的不说,但就苦麦菜和萝卜苗而言,种在别处的就不如种在兴业的好吃,所以常有人慕名而来。不止是蔬菜,历史上,兴业产的“沙塘精米”因其清香、口感松软、光泽诱人而久负盛名。过去,“东津”码头(在今广西贵港市境内)上运米的船只熙熙攘攘,满载着“沙塘精米”驶往广东、香港和东南亚一带。现在沙塘米的产量比过去有大幅度增加,但依然供不应求。

盛产稻米的兴业县历来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兴业初步建成了优质稻谷、水果、蔬菜、禽畜、水产、八角和玉桂、茶叶、麻竹笋、中药材、法国豆等十大生产基地,其中,以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兴业分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的养鸡业,是广西最大的肉鸡生产供应基地。除此之外,兴业还开发了蚕桑、果蔗和反季节蔬菜。

到兴业不仅可饱口福,更可饱眼福。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鹿峰山,有华山之险、泰山之奇、黄山之美;龙泉岩风景区内,“生态宝库” 石林公园山青水秀,“地质博物馆”龙泉岩可与桂林芦笛岩相媲美;燕山湖旅游度假区山林翠绿、水清如镜、景色宜人,人称“小桂林”;位于县城西侧石嶷山上的石嶷文塔建于南宋,至今已数百年,仍保存完好。一代风云人物李宗仁将军“得天地之灵气连升三级”的典故令后人津津乐道,李宗仁屯兵遗址常常是游人如织……

华侨之乡容县


容县出产的沙田柚被视为"中国珍果"而驰名中外。

都峤山下贯穿容县的玉容(玉林——容县)和容岑(容县——岑溪)一级公路以及纵横交错连接16个乡镇的水泥路、柏油路,就像一条条美丽的飘带环绕在容县大地上。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玉林的主景区,绣江两岸如诗似画的风景,让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

踏上容县这片热土,和众多游客一样,笔者首先去看的就是被誉为“天南奇观”的真武阁。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建筑是是惟一未经重修而完好保留至今的真迹。近三千格木构件,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合理协调地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全阁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就是二楼的四根内柱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

容县是广西最大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多达70万,几乎与容县现在的人口一样多。在容县,说人人都与“侨”字沾亲带故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吸引更多华侨回来投资办实业,容县在出台优惠办法的同时, “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强与侨胞的联系。目前,容县已拥有25家侨资企业,投资总额近6000万美元。

容县良好的投资环境,还引来了众多的投资者,如香港华南建材有限公司和广西高峰人造板公司投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了广西高峰人造板有限公司,香港中港车身制造厂和容县立圣汽车装饰厂投资8800万元组建了立大中港汽车装饰工程公司。此外还有150多家东部产业转移项目遍布全县。

近年来,容县重点开发以“名楼、名人、名山”为主的“三名”旅游资源。除前面提到的名楼——真武阁外,还有名人——古代美女杨贵妃出生地遗址和民国名人故居。据史料考证,唐代杨贵妃出生地为容县十里杨外村,新建的仿唐建筑群——贵妃园,系统地反映了杨贵妃一生的传奇故事。名山指的是名列中国道教第二十洞天的都峤山。都峤山属罕有的丹霞地貌,享有“峰秀、岩奇、林翠、洞幽”的特点,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位于都峤山庆寿岩景区的金“佛”大字,高108米,宽88米,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绝笔之作,为世界第一大“佛”字。

容县的许多土特产甚至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原产于松山镇沙田村的沙田柚,以色黄、肉香而饮誉海内外;味甘芳香的玉桂、大红八角畅销欧美。还有烟霞鸡、荔枝、龙眼、松脂、茶叶等等。在扶持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容县又在开拓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如速生丰产林、蚕桑、麻竹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使容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远离城镇的石头镇河顶村,农民依靠规模种植八角走上了致富路,仅种八角的人均年收入就有8000多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骑上了摩托车,被称为“乡下人在乡下当市民”。

县长张福文告诉笔者,容县正在努力打好“华侨”牌和“旅游”牌,以此来带动全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在玉林采访的半个月里,每天都有新的感受,听到、看到玉林人的生活很富裕,心里甚感欣慰,因为玉林还是农业人口占多数。在中国,农业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底色,看到了底色的丰富,便对国家更加充满了信心。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