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城,化工业带动了经济的腾飞 |
膏都盐海话应城
刘还枝 李萌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全市人口63万,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近似正方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门板湾、四龙河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掘,展示着她悠久灿烂的远古文明;石膏、岩盐、温泉等矿藏资源的全面开发,又为她赢得“膏都盐海”的美誉。1986年6月30日,应城撤县建市。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应城市,掀开了新的一页。
蓬勃发展的矿业经济
大自然似乎十分钟爱这方土地, “应城三宝”——石膏、岩盐、温泉,为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盐海——应城地下蕴藏的岩盐具有纯度高、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是中国有名的优质盐,地质储量为280亿吨,因而成为湖北省重要的盐化工工业基地,岩盐产量居全省首位。该市生产的原盐除销往广西、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江西、上海等省市外,还远销日本、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因此,应城享有“盐海”的盛誉。
膏都——应城石膏的发现与开采属中国最早,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探明,其地质储量为16亿吨。其中,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居亚洲首位,是建材、雕塑、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的重要原料。该市生产的石膏和石膏产品除畅销国内21个省、自治区、市外,还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中国台港澳地区。
温泉——位于应城市西陲的汤池镇。地热资源丰富,汤池温泉日动储量1万吨以上,长年水温70摄氏度左右,是全国四大高温温泉之一,且富含钙、镁、钾等20多种矿物质。
这是上帝给予应城人的恩赐。应城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建成以盐化工业、石膏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门类的工业企业4900多家,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3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均进入湖北十强行列。
全国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在应城,全国最大的制盐企业在应城,全国最大的纯碱厂在应城,知名的“金鹰”神风摩托生产企业也在应城。
盐化产品、粮油食品、摩托车等行销25个省市;松花皮蛋、石膏工艺品远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黄滩酱油闻名国内,曾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专用产品。桂花牌精制盐、玉兰牌石膏粉等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
有人说应城有小家碧玉的灵气,是因她走上了一条“突出特色,以优促特,以特制胜”的经济发展的道路;也有人说应城有大家闺秀的韵味,是因为应城瞄准了国内外的市场,向世界敞开了胸怀。
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应城市着力实施环境创新,构建与国际经济同步的运行格局,拉开了大开放、大发展的架式,吸引了印尼星新、台湾永昌、青岛啤酒等一大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到应城投资兴业,为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美丽优雅的人居环境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应城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巨大进步,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称号。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应城视察时,连声称赞应城“建设得好,管理得好”。
从武汉坐车经107国道,走汉宜公路,车行不到80公里,便已进入应城境内。汉丹铁路(武汉至丹江口)、汉十(武汉至十堰)高速公路,汉水、大富水河,以及毗邻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陆、水、空多重交通网把应城与世界联在了一起。而作为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的必经之地,应城又获得了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档次绿化、高要求管理,凭着这样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应城的决策者们一届接着一届干,把这座古城建设得精致典雅,美仑美奂。
城东烧香台森林公园的浓浓绿意,城北短港水库的万顷碧波,城西汤池温泉风景区的悠悠灵气,城南文峰塔的远古佛光,荡涤一般工矿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透射出一种江南水乡的闲适与宁静。
漫步街道,但见马路宽阔,高楼林立,绿树、霓虹、鲜花相互辉映,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繁华而不杂乱。低首不见浮尘,抬头望穿蓝天,眼见的是满城春色,闻到的是淡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城区按一街一个主体树种,四季绿化的标准,形成一街一景。雍容大度的雪松、南国的棕榈、滴翠的玉兰等构成城区的主体绿色,42%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17.3平方米面积的绿地,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满园春常在,四季花常开”。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广场,如串串珍珠,点缀在各个住宅小区之间。周到细致的社区服务,规范严谨的物业管理,让市民们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也让每一个到应城投资办企业的客商都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应城,从历史中走来,用矿产塑造着过去的辉煌。
应城,沐浴在温泉中,享受着时代的馈赠。
应城,必将以含盐的汗水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