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桃花摇曳的美乡
高 妍 刘还枝

风景秀丽的市区一角 |
在中国山东省中部,有一片世界吉尼斯纪录中“世界上最大的桃园”,那里的10万亩桃园每到春季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就漫山遍野、香飘万里。这就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肥城。--------
肥城历史悠久,因西周时肥族人散居此地,古称"肥子国",其特产肥城桃也因此而得名。
中国“佛桃”之乡
肥城桃在肥城已有1100多年的栽种历史,以个大、味美而著称,明清两代奉为皇室贡品,因而又有“佛桃”之称。在这个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桃的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之多。
一般的桃子重约200克,而肥城桃的单果重却在350克左右,最大的可达900克以上,堪称“群桃之冠”。肥城独特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孕育了肥城桃独有的果质,果实肥大,外形美观,果肉细嫩,气味芬芳,营养丰富。

驰名世界的肥城桃 |
肥城四季产桃,年总产5000万公斤,形成了“仙乐”牌肥城佛桃、肥城油桃、肥城水蜜桃等几大系列品种,并开发了肥桃果汁、果酒、果脯等深加工系列品种。目前,肥城桃及其制品已远销日本、韩国
、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5年肥城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 1996年肥城桃被确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特供水果;
1999年分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瓜果蔬菜类最高奖。
美丽的桃花是肥城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绵的花海,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身处其中,令人情不自禁地以宁静的心态去领略万物的真谛。今年春天,10万亩桃林着花时刻,肥城市举办了首届桃花旅游节,按照“以花为媒,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扩大影响,繁荣经济”的宗旨,进一步宣传了肥城。“红雨随心翻做浪,青山著意化为桥”。群山环抱中的10万亩桃花齐放,确实让更多的游客与商人看见了肥城,亲近了肥城。传承千年历史文脉的《肥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近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突出桃文化的主题定位,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成为桃乡肥城建设旅游强市的战略遵循。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肥城总人口95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近八成。他们的农业产业化坚持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的“有机化”走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前列。肥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15万亩,有8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和省级无公害食品证书。
目前,全市形成了粮食、果品、瓜菜、桑蚕、畜牧五大主导产业,有32种农副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11种被国家、省认定为名牌产品。特别是OCIA(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颁证的8000亩有机蔬菜、农业部颁证的1万亩绿色生姜、省农业厅颁证的6万亩无公害瓜果菜,已成为农业蓬勃发展的亮点,为肥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投以“木桃”的回报
昔日的肥城桃只驰誉中国,而今的肥城却要“投桃”于天下;昔日的桃花源直线封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而今日的肥城人却要把自己创造的果实推向世界,把自己发展的渴望与梦想告诉世界,以期与全人类牵手未来。

位于肥城南部OCIA蔬菜栽培基地培养出的各种高科技蔬菜。 |
如同陆游提出,写诗需要有“诗外功夫”那样,招商引资工作也需要有题外的功夫,这就是要抓住一切机会“毛遂自荐”,把肥城介绍给外部世界。这就自然要充分利用好一张驰誉世界的名片——“肥城桃”。
儒雅谦和的肥城市市长刘卫东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围绕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加速肥城跨越发展,提出了坚持用市场的手段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改革的办法激发内在活力,用创新的思维做开创性的工作,用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用一流的工作标准争先创优,这五个坚持的原则理念,在运作经济上突出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和载体建设五个重点,其中招商引资是摆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位置。”
这几年间,肥城的投资环境逐渐被同内外客商所认识。由于肥城坚定不移地“投桃”于天下,始终把招商引资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2001年,肥城引进合资合作项目595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9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908万美元。刘卫东说:“北京明天集团出资1亿元控股肥城阿斯德化工公司推动上市,山东龙大集团并购组建绿龙食品公司等,都是对方看好了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比如石横特钢公司投资11亿元实施百万吨钢、百万吨材的‘双百工程’,肥矿集团投资12亿元上马了电解铝项目,这对总人口尚不足百万的肥城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推动。”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够执政兴国。肥城人民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自知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运作现代经济的路子还不宽,制约发展的障碍还不少,因而更加把发展当做检验工作成就的“试金石”,保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不跑题、不走调、不松劲。刘卫东说,肥城市有一股全民招商大开放、大发展的热度。“兴师动众”而且争取实效,政策跟着项目走,在“能行”、“能办”上下功夫。肥城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发达,无一处曾离开过招商引资的牵动。因此,肥城的发展也同样是希望在外力、潜力在招商。2002年,肥城要确保完成人均1200元的招商引资目标,引进到位市外资金要突破12个亿,利用外资要超过1000万美元。
2001年,肥城工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0%。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新兴电子、冶金机械、农产品加工都在迅猛发展,落户在肥城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有40多家,年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其中包括亚洲最大的甲酸生产装置和全国最大的汽车水泵厂。肥城的民营企业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在千家万户齐上阵之后,一批骨干企业和园区迅速成长。去年以来,肥城民营企业有26个项目的投资超过了千万元。
通晓世界的路

全国500强之一的肥城化肥厂 |
肥城地处“五岳独尊”的泰山西麓。昔人有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的肥城人把“小”改成为“晓”字,决心更为主动地去认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自己。
不尚空谈的肥城人,在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强市之路的同时,也正一步步铺设着通往世界的路。
城镇面貌和交通状况在日新月异。昔日肥城被人视为鲁中偏远之地,如今已经四通八达,去济南、京沪、京口铁路枢纽站均不足一小时车程。周边与济青、济郑、京沪3高速公路及104国道相接,正在建设的泰(安)肥(
城)一级公路东与京沪高速公路贯通,西与济(南)郑(州)高速公路相接。境内京沪铁路支 线横贯东西,四条省级干线公路穿越全境。
肥城是1980年搬迁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如今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搭起了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框架。镇镇通国际传真、国际电话直拨,村村通柏油路、通程控电话。城区居民实现了户户通煤气、通暖气、通有线电视,令来此旅游的北京人、上海人惊叹艳羡不已。随着全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肥城的旅游业将为招商引资工作铺路搭桥,在全市人民中间形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风尚。
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的肥城,科教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是山东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总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的10平方公里实现了"六通一平",现已初具规模,是省级开发区和"星火"密集区。
目前,肥城已与美、英、德、日、俄、韩和东南亚以及港、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国内27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与锡山市等7个县市及日本山梨县一宫町结成了友好关系。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报也,永以为好也”,语出《诗经》,原指爱情,后世的中国人将它引申为友情,以至商贸合作的挚诚与双赢。如今肥城人正在向全世界投送“肥城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