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皮革特色产业 加快强市富民步伐
申占群
皮革业是河北省辛集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上曾享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誉。辛集的皮革业始于明(1368-1644),盛于清(1644-1911)。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传统优势,把发展皮革特色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努力把皮革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在辛集实现了“兴一个产业,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全市现登记注册皮革加工的企业和业户1073家。从业人员逾5万。2001年皮革业产值达到50亿元,出口创汇1.17
亿美元,皮革业的税收占全市工商税收的38%,农民从皮革业获得的收益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皮革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建、交通、通信、文教、卫生、饮食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吸纳了大批城乡剩余劳力,对全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争创中国最大的皮革加工交易中心
皮革业在我市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1992年皮革大小业户就发展到4000多家,形成较大的群体规模,但他们散布在全市12个乡镇150多个街村,大部分是家庭生产,作坊经营,有市无场,限制了皮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按照“依托产业建市场,建好市场带产业”的发展思路,确定建设“一城三区”,引导企业适度集中,促使企业从分散经营向集中化经营转变的主体思路。
“一城”是以加工销售皮革服装为主的皮革城。从1993年始,我们采取政府启动,业户出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兴建了皮革城。经过9年的不断努力,皮革城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0亿多元,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内有皮革服装、皮件加工和销售企业近千家。现今的皮革城,不仅有加工区、贸易区,还有学校、医院、宾馆、娱乐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成为国内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交易中心之一。“三区”即三个制革工业区。随着皮革制衣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革业相对滞后,污染不易治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制革与制衣业的协调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按照集中生产,统一治污的原则,我们规划建设了三个制革工业区,引导制革企业进区集中发展。目前,三个制革工业区占地850多亩,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制革企业由原来的1000多家合并为171家,革皮产量由建区前的650万张扩大到1900多万张。企业规模、生产能力、产品档次都实现了飞速发展。经过几年调整,我市皮革业初步形成了“一城三区”为龙头的发展格局。
去年,我们围绕发展大皮革,实现大突破的目标,积极开展二次创业,以皮革城和辛集制革工业区为依托,开始规划建设“皮革工业园区”和高标准制革工业区,重点发展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皮革用装加工交易中心,把辛集制革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质量最优、技术含量最高、污染治理最好的制革工业区。
争创名牌产品和企业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群体规模优势,更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名牌产品及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骨干企业。我们坚持“质量兴业,名企兴业”的指导方针,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档次,狠抓新产品开发,努力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抓质量创名牌,在全行业大力推行皮革制品国家标准,要求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未经检验的产品不准上市。皮革城设立了省级皮革质量检测中心,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控,确保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全面实施名牌战略,靠质量创名牌,靠名牌占市场,我市“西曼”、“束兰”两个品牌的皮装,荣获全国十大真皮衣王桂冠,32家企业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获准真皮标志,27种产品获省级以上名优产品,11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二是抓开发上档次。每年我们都要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款式,每年产品都要上一个新档次。为了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我们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建了皮革服装设计所,与西北轻工业学院、四川联合大学在辛集市联合设立了实验基地;聘请意大利、芬兰、美国、德国、西班牙和国内20多名著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发研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制革工艺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抓骨干壮实力。从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皮革企业中,我们筛选出30家骨干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挂牌保护。我市凸现了东明、束兰、西曼、正泰等20多家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7家。东明皮革有限公司1992年还是个资产不过几十万元的私营小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一跃成为固定资产过亿元,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的集团企业。随着一批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的涌现,辐射和带动了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提升,使我市皮革业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
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为提高我市皮革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我们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组织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开发市场,占领市场。让市场了解辛集皮革产品,认识辛集皮革企业和产业。在国内,我们组织强大攻势,抢占市场。自199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财力,组织几次规模大、影响大的销售攻势,连续在皮革城举办了九届国家级皮革展销会。先后投入近亿元进行系列宣传。组织皮革厂家先后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大中城市举办皮革产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和名优产品展销会,并在北京、西安、天津、长春、沈阳、潍坊等地设立了直销市场。目前我市皮革企业在全国设立经销网点5000多个,销售地区覆盖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辛集皮革制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其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达到30%以上。在海外,我们采取“兵团作战”,开发国际市场。针对单个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实力弱,影响小,进展慢的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骨干企业,联合作战兵团式出击。1998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两次组织50多家企业赴俄罗斯考察洽淡,以租赁俄方经营场地的方式,先后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亚市设立了辛集皮革制品批发销售中心,有近百家企业在俄直销,西曼、束兰、雪媚、雪峰等品牌叫响了俄罗斯市场。去年,我们开拓美国市场取得突破,5家骨干企业联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设立了辛集皮革直销中心。美国的客商开始与辛集企业合资合作。同时连年组织企业参加美国、德国、芬兰、丹麦和在中国香港举办的国际性皮革展,考察市场,展销产品,加快与国际市场的对接。2001年,皮革服装出口已达到150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5%。
提供最优发展环境
近几年,为创造最优的发展环境,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皮革经济发展委员会,全权负责皮革行业的发展,统一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统一协调行业的税费征管,统一负责重大项目的建设,保证了皮革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实行集中职能封闭管理。在“一城三区”分别组建了管理委员会,赋予管委会协调工商、税收、物价、公安、卫生、动检等部门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三是政策扶持,重点倾斜。从着眼皮革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一城三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企业占地、用电、设施配套、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让企业愿发展、能发展,快发展。四是加大监管力度。先后在“一城三区”设立了“打假办公室”和“消费者投诉站”,专门负责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打击欺行霸市、歧视排外行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办厂,开店经营。意大利璐仙奴、德国拜尔、美国劳恩期坦和香港米兰、台湾应大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皮革企业到我市落户发展,引进外地资金3亿多元。
申占群:中共河北省辛集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