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地区平台
天下事
 
2002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中国是我的中国”
——望乡牧神余光中



余光中在南京大学礼堂演讲。
“中国是我的中国”

——望乡牧神余光中

张昌华

“回头已不是青丝,是白首”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这一名句,缘自他特殊人生经历的感悟。其他不论,且说在“母亲”的怀抱里,最令他难以忘怀的当数六朝胜地的南京了。他人生启蒙第一课的钟声响在紫金山下,皓齿童年的五彩梦漾在后湖的碧波中,酸涩杂陈的回忆藏在明城墙的砖缝里。

2002年5月,南京大学百年华诞。庆典日,面对着鲜花、彩旗、红灯笼和人头攒动的世界,满头银雪的余光中伫立在校园里,凝视那爬满青藤、依然耸立的钟楼,思绪万千,诗情勃发,口占《钟声说》:

大江东去,五十年的浪头不回头

浪子北归,回头已不是青丝,是白首

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

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

……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台湾文坛领袖余光中步入南京大学礼堂, 接受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的聘任。

1992年,余光中这位望乡的牧神,在阔别“母亲”半个世纪后,独自擎着“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开始了他对大陆的“破冰之旅”。作为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他应中国社科院外研所之邀,讲演《龚自珍与雪莱》(他们诞辰两百周年纪念),在大陆的媒体上首次“亮相”。

1995年,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厦门大学参加校庆,幸有老校长汪德耀先生仍健在,在庆典会上重逢,他们忘情相拥之后,余光中怀揣着母校的温情,回台后写下了绝唱《浪子回头》:“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这海峡,为何/渡了半个世纪才到家?……”

两年后,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七卷本《诗歌散文集》,他足迹遍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北京,为他的诗迷们签名。在东北师大演讲《诗与散文》后,他抑压不住内心的激动,朗诵墨迹未干的新作《只为了一首歌》:“……只为了一首歌槌打着童年/槌在童年最深的痛处/召魂一般把我召来/来梦游歌里的辽河、松花江”在台下如雷掌声中,他不能谢幕,又朗诵自己的《民歌》,当吟到“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时,台下的青年学子同声应和“风/也听见/河,也听见”,情感鼎沸到极致。当时,中央电视台做了跟踪采访,这催人泪下的一幕在央视《东方时空》、《读书节目》中数度播出,受到观众的欢迎。

“我最想说:‘我是中国作家’”

此后,余光中回大陆的脚步如密集的鼓点、仅近三年内他访问故土达七次之多!

2000年重九前三日,他回到暌违51载的南京,寻访母校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时学校放国庆长假,校园清静。一进校门,便有“小学弟”认出“老学兄”,请求合影。在老校友的引领下,余光中来到老图书馆。推门而入,一步跨入50年前,那水磨石地板上镶着一轮圆整的校徽,白底清纯,篆书“金陵”两个大字赫然在目。他深情地抚摸着阅览厅斑驳的老桌椅,慨叹年华如水在指下汩汩逝去。他情不自禁地抽出一把椅子,以肘支桌,小坐片刻,一任思绪翻飞。

是日下午,他应南大文学院之邀,作一场题为《创作与翻译》的讲演。临时贴出的一张小海报,像长翅膀的精灵,在假日的校园中翔飞,一下子引来许多听众。室小人多,弄得主办者措手不及,只好临时更换场地;新会场仍然人满为患,面对门外踮脚翘首的听众,主办者再度移师。一场“三迁会场”的喜剧,环视千百双圆睁双眼的小学弟,余光中泪眼曚昽。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01年重阳,余光中应邀随江苏籍台湾作家代表团回乡采风。他再次踏上魂牵梦绕故乡的土地,访问了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和常州,所到之处受到的礼遇和欢迎是空前的。在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激动地说:“我在南京出生,九岁才离开南京到四川读中学,后来又回到南京读大学,过了3年快乐的时光,这12年的积累使我成为一名有思想的21岁的青年。”“我是台湾作家,我也是南京作家,也可以说是福建作家,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我是中国作家’!”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也让我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又回大陆,这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兴奋。”在他目睹了南京的巨变后说:“刘禹锡曾写过‘金陵王气黯然收’,而我看到的南京是‘南京勃然新’。”

新千年,余光中兴致勃勃地登上南京狮子山气势恢弘的阅江楼,这是南京人斥巨资兴建的。余光中感慨万千:“我们登阅江楼,感觉气象非凡,长江天堑可以克服,海峡两岸的关系也一定可以。”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 应主持人要求,余光中(中)为夫人朗涌自己的名诗《乡愁》,来自海内外的的校友得以一睹大师的风采。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族人命其名“光中”,蕴光耀中华之意。重阳节佩香囊登高、插茱萸,本为避灾。余光中挺自豪生于此日,自称是“茱萸的孩子”。重阳,毕竟是菊花和酒的日子,是诗的日子。

1947年,余光中高中毕业,同时报考北京大学、金陵大学,双榜题名。为依母膝尽孝道,他选择了金陵大学外语系。此时,他曾受教于吕叔湘先生帐下。吕先生朴素清纯的译风使余光中受益终身;那时他还常聆听冰心、曹禺的讲演……大一的那年,余光中牛刀小试,翻译了拜伦、雪莱的诗作在报刊上发表。 1950年,余光中随家人辗转赴台后,就读台大外文系。同窗好友蔡绍班将余光中的诗作转请梁实秋先生指点。梁实秋读之,亲笔复信鼓励有加,同时指点迷津:“师承囿于浪漫主义,不妨拓宽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例如哈代、浩斯曼、叶慈等人的作品。”此后,余光中的诗作、译文频频在台湾最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大四那年,余光中出版了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声誉鹊起。

由此,余光中步入了他的文学之旅,20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文坛上如日中天,真正地“光耀台湾”了。他出版的诗集有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现代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双。”

余光中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在海峡两边及海外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应邀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和讲学。担任美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世纪80年代起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客座教授。

1999年2月,余光中从台湾中山大学退休,学校另聘其为光华讲座教授,每周仍教两门课。学校把他的诗句印在雨具、茶缸等器物上,作为礼品送给来宾。校方办事如遇不遂,学校把他当做“门脸”,一张余光中牌打出去,便无往而不胜。而余光中对名利一直低调,“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余光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他的家庭观很独特:他认为“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发妻范我存与他相濡以沫,已度过四十六个春秋。她是他事业的助手,早年余光中的译文都是范我存亲手誊抄付梓的,夫人是他的作品第一位读者、批评者。晚年更是他的“拐杖”,旅游时,是他的专职摄影师。几近寸步不离。他们有四个女儿,余光中幽默地戏称自己的余宅是“女生宿舍”,他是“舍监”。如今四个女儿都学有所长,翱翔在自己的蓝天。

“我的汉魂唐魄仍萦绕那片厚土”

余光中这位望乡的牧神,把对祖国的热爱珍藏在心中。

早在壮年38岁时,他就毫不忌讳地含泪写了遗嘱式的诗篇《当我死时》,诗中吟道:“当我死时/祭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20世纪70年代初,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又醉倒两岸多少读者!“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关于这首诗,余光中后来回忆说,到台后“随着日子的流失越来越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认为这首诗是写实的作品,小时候在寄宿学校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都写女性,后面写到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便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些年,余光中在和大陆诗人作家的交往中,依然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大陆诗人流沙河和余光中通信已久,彼此欣赏对方的文采。有一年,流沙河在一把素扇上录了一阕《临江仙》辗转托赠余光中,题词是“聊拂残暑”。余光中收到后马上回复:“时值溽暑,而清风在握,见者索阅,莫不称羡。”又惠赠一诗《蜀人赠扇记》,有句云:“问我乐不思蜀吗?不,我思蜀而不乐。” 不久,流沙河将此诗和相关资料推荐给《人民日报》发表,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大陆读者始知海峡那边有个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和作家柯灵也曾有一段难忘的友情。1988年汉城国际笔会时,余光中因故未能出席。柯灵从上海带去一把宜兴茶壶准备相赠,后托请友人转交。余光中收到礼物后十分感动,作《宜兴茶壶》一诗答谢柯灵,诗中写道:“最清的泉水是君子之交/最香的茶叶是旧土之情/就这么举起空空的小壶/隔一道海峡犹如隔几 /让我们斟酌两岸,品味古今。”真是一杯今日酒,万里故园心。

余光中晚年的诗文中,“中国情结”越来越浓。他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还是用诗人《敲打乐》中的诗句作结吧:

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有死去,

还呼吸,还呼吸雷雨的空气。

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中国是我的中国。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