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论文选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中译德

黄宜

内容提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在语言符号三维性的理论基础上,对中译德(笔译)作了探讨。文中讨论了蕴含在句法中的逻辑结构,阐明了句法中值得重视的语言文化元素;在语义学层次上,着重分析了超出词典释义的词汇文化内涵及其对遣词措意的作用;在语用学层次着重阐述了在语言交际中篇章类型的功能,强调应重视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实现好篇章类型的功能,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通过翻译理论和实例说明一个翻译工作者应努力成为熟悉两种文化的行家。

关键词:跨文化、中译德、语言文化元素,文化内涵,篇章类型功能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跨越文化区和文化形态的交际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i]这里“跨文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实际上是指不同文化区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非但没有“跨越”,人们还需要更多的深入其间,一方面对异文化进行区分、对照、认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加深对自己文化的理解。[ii]此外,还需要对不同文化交流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所思考。由此看来,跨文化交际过程是双向的。这里合成词“interkulturell”的限定词“inter”具有它原本就有的“之间”(zwischen)、和“相互间”(Wechselseitigkeit)以及“彼此”(miteinander)的含义。[iii]

文化是个广博概念,在人文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人们对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立场出发提出不同的定义。对于翻译来说文化这个概念既不能漫无边际、含混笼统又不能狭隘偏颇。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考茨对文化做了如下恰当的定义:“在这里我们将文化理解为全体人的工作和各种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习俗、规范和价值标准,它们以典型的方式决定一个特定交际共同体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iv] 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的决定因素。“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起作用的社会规范及其表现形式。”[v]这里提到的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依据,撇开语言来谈文化,对翻译学而言,无异于缘木求鱼,那是不可思议的。”[vi]

根据笔者的工作的性质,本文中谈的中译德主要是指笔译。具体地说是母语作为“原语”(Ausgangssprache),德语作为“目的语”(Zielsprache),译者既是汉语原文的接受者又是德语译文的制作者。笔译的操作对象是语言,它与口译不同不考虑非语言性表义行为。[vii] 在笔译过程中,如果把握住语言,就从主体上把握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语言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语言系统,而是指语言符号三维性意义上的语言,特别是语用学意义上的语言。

语言符号的三维性是在美国学者莫里斯(Charles W. Morris)1938年出版了《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后形成的。[viii]他提出的语用学理论使原来已有的、对语言符号在句法和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增加了第三个要素。也就是说在一门语言中用于人们之间交际的语言符号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ix]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就一些笔译中的跨文化元素作些探讨。

二、句法中的语言文化元素

在句法中人们研究语言符号相互的关系以及词构成词组、句子和篇章的规则。由于汉语与德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句法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句法方面的形态结构表现出汉德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与汉语句法相比,德语句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句的类型较多,有些在汉语中有其对应的形式,例如“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等,其标志是汉语中有对应关联词语,例如:“只有……才”,“因此”等。有些在汉语中没有其对应的形式和关联词。在有的汉语中句式中不用关联词,却直接表达了德语从句的意思。以汉语的连动式为例:“我明天进城买书。”。对这个句子意思的解释是“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目的”。[x]译成德语是“Ich gehe morgen in die Stadt, um Bücher zu kaufen.”。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语句子不仅仅是由“两个连用的动词性成分组成”,也没有关联词,但是同样也表达了动作的目的。例如“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对部分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xi]在这个句子中的三个动作不是平行的,这个句子应视为连动式的扩展形式,最后一个动作是前两个动作的目的。它妥帖的德语译文是“Wir steigerten die Subvention für die Bauern, die Getreide anbauen, und den Zahlungstransfer für die wichtigsten Getreideanbaukreise und die Kreise, die finanzielle Schwierigkeiten haben, und verfolgten die Politik für den Mindestankaufspreis für die wichtigsten Getreidesorten in einigen Hauptgetreideanbaugebieten, um das Einkommen der Bauern durch verschiedene Kan?le zu steigern.”[xii]在译文中采用了“um......zu词组,表示目的。 由此看来,句法不是没有意义和功能的空框构架。中译德也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转换,而需要理解两种语言的逻辑结构。在上面例子中只有在把握了原语句子结构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功能后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这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双向的含义所在。

三、词典释义之外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点。”[xiii]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与它们所称谓的事物、现象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词和词义之间的关系。[xiv] 对一门语言来说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等等已经是一个广泛的领域,而中译德涉及到两门语言,内容更是庞大。本节重点探讨在笔译工作中把握的语义层次上文化内涵。

如何遣词措意这是笔译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加深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随着对外文化交往日益深化,不少外来词汇的新用法已被汉语所接受。在翻译这些汉语词汇时,应当了解语言发展中词汇的新变化,采用恰当的对应词。例如“Katalysator”这个字,在2001年版的《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只有两个意思:翻译成汉语是1)化学中的“催化剂”;2机动车的“催化净化器”,没有引申意思。在2001年新版的汉语词典中对催化剂的定义仅限于化学专业。然而,在当前德语的各种媒体的语言使用中“Katalysator”的词的含义远远超出了“化学”和“机动车”的范围,引申为“起推动作用的手段、推动力”。例如:Für den British Council ist Fu?ball ein Katalysator, der das Verst?ndnis von Jugendlichen in Gro?britannien und Deutschland füreinander f?rdern soll (Quelle: Die Welt 2001) 。[xv]将这句话译成汉语是:“对英国国际文化教育关系促进会来说,足球是促进英、德两国青年相互理解的推动力。”(2001年《世界报》)“催化剂”的引申意思即“起推动作用的手段、推动力”也较普遍地用到国内媒体的文章中。例如在“‘团购’:传统销售模式迎来新对手”一文中有一个自然段的小标题是:“网络:团购的催化剂”,这里需要了解“催化剂”这个词通过文化交流中获得的新的含义,在翻译中采用一对一的对应词。所以这个小标题的译法是:“Das Internet als Katalysator”[xvi],“团购”在大标题中已经出现了,此处不必再重复。

在汉德词汇中同一性是占次要地位,而相异性则是占主要地位的。各类双语词典记录了两门语言的词汇的差别。但是在翻译中除了了解词汇的外延,即指称(Denotation)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词汇内涵意义,即附加意义(Konnotation),[xvii]也就是词典释义之外的“弦外之音”。而后者往往决定了在词典中没有标注的“词汇的文化内涵” [xviii],对确定单词的含义范围很重要。例如在“肥胖中国”一文[xix]中出现了“WHO推荐的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这个的句段。翻开通用的汉德词典:“合理”的释义有:除了指经济方面的“合理的、经济的、节省的”“rationell“,之外,还有“rational” 和 “vernünftig”。这两个词在德汉词典中的释义基本相同:前者的释义是“理智的,明智的,理性的,可以理解的”,后者的释义是“理智的,理性的,明智的,头脑冷静的,明理的”。虽然他们的释义相近,但是它们的“文化内涵“不同:“rational”这个形容词是由名词“ratio”“理智、理性”派生而来,”而“ratio”被视为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如果在译文中使用“vernünftig”不能视为错误,但是如果将“合理膳食”译成“rationale Einnahme von Nahrungsmitteln”更确切一些。,因为“rational” “超越了语言表达的基本意义”,附加了联想,暗含了在科学信息的基础之上或者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膳食”的意思。这也正是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中国研制的核聚变实验装置” 翻译成:“der von China selbst entwickelte Kernfusionsforschungsreaktor”。[xx]在翻译“核聚变”时用了“Kern”,而没有用“Atom”作为限定词。原因是在德语国家中支持技术进步和主张发展原子能的人,多用“Kernenergie(原子能), Kernfusion(核聚变)”,因为在与“Kern”组成的合成词普遍有正面意义,例如:Kerngebiet (中心地区,核心领域), kerngesund (极其健康的),Kernspruch (格言,警句)。对发展原子能持中立态度或者反对态度的人则用“Atomenergie, Atomfusion”,例如:“Atomfusion geplatzt (Quelle: TAZ 1989)” (核聚变已告吹)[xxi] 像“rational”与 “vernünftig”;“Kern”与“Atom”以及其它类似的例子提示我们在翻译中仅仅依靠双语词典的释义是不够,要考虑到在词典中没有注明的词汇的文化信息。

四、语用学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语用学按照莫里斯的观点研究的是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人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根据语用学原理,翻译是语言行为的一种特殊种类,是为了完成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交际目的的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此译文要实现交际目的,首先要完成篇章的语言功能。

翻译学研究者以语言行为理论中语言符号的三种基本功能,即描述、表达和呼吁,为基础确定了三种基本篇章类型。它们是 1(肯定)信息,2表达(情感)3(指示)行动。[xxii]语言符号的基本功能和篇章类型是不同语言所共有的,也就是说,不同语言中的各种文章大都可以归纳在这三种抽象的基本篇章类型之中。虽然后来翻译学研究者对这种分类作了扩展和修改,但是篇章类型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会选择三种交际基本形式中的一种以完成其交际意图。

我们本职工作的目的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工作的主要内容向德语国家读者提供关于当代中国的信息。通过笔者所在部门做的读者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德语国家我们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感兴趣的德语国家读者,具体地说他们主要是与中国发展业务的生意人、来华旅游者、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汉学家和学汉学的学生。这些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不满足于空泛的信息,愿意了解新视角和新话题。 我们由中文译成的德文大部分篇章与第一种篇章类型有关。在翻译提供信息的过程中,翻译既是汉语原文的接受者又是德语译文的制作者。译者参加到两个交际共同体之中,他必须考虑到交际伙伴的语言文化背景,成为“思想的信使” [xxiii]。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外宣工作“三贴近”的要求。下面着重讨论第一种和第二种篇章类型。[xxiv]

作为原文的接受者,译者必须理解原文的内涵。尤其对正式文件、法律文件必须做到正确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乃至标点符号的深层次的含义,并准确地将它们翻译出来。这些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逻辑非常严密。对日常一般性文章,在把握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可不拘泥于原文。根据交际需要可通过添加词句、甚至段落对原文进行解释,使在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例如在“李安:融合中西文化”一文[xxv]中将“这份‘礼’与‘义’”译成“konfuzianische Kardinaltugenden ‘Ritus’ und ‘Rechtschaffenheit’”(“儒家的主要道德规范:‘礼’和‘义’”),使读者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礼”和“义”的理解。又例如在““疯狂的粉丝”一文中[xxvi]在第一个自然段之前,加了一个自然段:?Glasnudeln“ hei?t im Chinesischen ?fensi“, fast gleich lautend wie ?Fans“. Durch Sprachverwendung im Internet hat sich ?Glasnudel“ (fensi) nahezu über Nacht als Neologismus Eingang in die chinesische Sprache gefunden und steht nun für ?Fans“, so grotesk es anfangs auch geklungen haben mag.“ (汉语中粉丝的读音与源于英语的外来词狂热爱好者读音相似,通过因特网上的言语使用,粉丝很快成为了汉语中的新词,它的意思是狂热爱好者,尽管在开始听起来有些怪诞。)” 通过添加内容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的因特网文化和“粉丝”现象这些新话题,增加读者的背景知识并且唤起阅读的兴趣。

在有的情况下,为了与德语语言习惯相衔接也可以增加内容:在“北京期待给世界一个惊喜”一文[xxvii]中对第一句的前半段“中国人认为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作了扩展:Für das deutsche Sprichwort: ?Aller Anfang ist schwer“, gibt es ein sinnverwandtes im Chinesischen: ?Ein guter Anfang ist die halbe Vollendung“.(对于德语中的谚语“事情的开始都是困难的”有一条意义相近的汉语的谚语“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德语谚语进入正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上述例子中译者并没有表面上忠实原文,而是根据原文的中心思想,发掘内涵,并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原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再创作,更好地实现了篇章类型的提供信息的交际功能。

文学作品属于“表达心态、情感”的篇章类型,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翻译原文,体现其文学性。“回想西藏的暗夜/她注意着隐秘的激情/如何从指尖涌向天边/云朵变幻,颜色更替/就像她的一生早已是莫测”。[xxviii]这是西藏当代诗人维色创作的现代诗歌中的一段。诗人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诗行中基本上没有标点符号,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使诗行中表现了“一种唯美,一种追求”。在译文中采用了不常见的两个第一分词短语将诗行连成句子,使之在句法上有了的完整性,与此同时还将作为“表达心态、情感”类型的篇章特征的“艺术塑造手法”[xxix],即诗行中的修辞格逐一译出。[xxx] “An Tibets finstere N?chste zurückdenkend,/die mystische Leidenschaft beachtend,/die von ihren Fingerspitzen bis zum Himmelsrand reicht,/sieht sie Wolken, die ihre Farben ver?ndern,/wie das l?ngst nicht mehr voraussagbare Leben.”[xxxi]这段译文句法结构是完整的。此外,它保留了文学的基本特性之一:作品具有多种解释性,为对诗歌内涵的想象留下了空间。

结 语

翻译不仅是艺术、技巧,更是科学。笔译工作主要包括接受原文和制作译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跨文化交际过程。语言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可在三个层次上,即句法、语义和语用层次上进行描写和分析。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把握句子结构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逻辑关系,了解词典释义之外的文化信息,并根据它来区分同义词的含义,更准确地遣词措意。语言的使用取决与交际意图。不同篇章类型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要了解各种不同篇章的功能。在提供信息的篇章里,要根据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处理译文,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更容易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在表达情感的文学作品中,要从美学角度制作译文。这样做都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

[i] 参见:Kelz, Heinrich P.,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translatorische Prozesse in der Wirtschaft, in: Best, Johanna; Kalina, Sylvia (Hrsg.) übersetzen und Dolmetschen, Eine Orientierungshilfe, A Franck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l, 2002 44. 海因里希 P·克尔茨,《跨文化交际和经济领域中的翻译过程》载 :约翰娜·贝斯特;聚尔维亚·卡林纳(主编)《笔译和口译指南》弗兰克出版社,蒂宾根、巴塞尔,2002年,第44页。

[ii] Roche, J?rg, Interkulturelle Sprachdidaktik, eine Einführung, Tübingen 2001,10. 耶尔格·罗赫,《跨文化语言教学法导论》蒂宾根,2001年,第10页。

[iii] 维尔拉赫,跨文化日耳曼学的发展史和体系 — 关于“什么是跨文化日耳曼学”问题的几个答复,载: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iv] Kautz, Ulrich, Handbuch Didaktik des ü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 München 2002. 乌尔里希·考茨《笔译和口译教学法手册》,第48页。

[v] Rei?, Katharina; Hans. J. Vermeer, Grundlage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Tübingen 19912, 27. 卡塔琳娜·莱斯;汉斯 J. 费尔梅《普通翻译理论基础》,第26页。

[vi]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4页。

[vii] 参见: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38、147页。

[viii] 对语言符号三维性这个概念的含义参见:Reiss, Katarina, Grundfragen der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UV-Universit?tsverlag, Wien 20002,卡塔琳娜·莱斯,《(笔译)翻译学基本问题》,第67页。

[ix] Reiss, Katharina, Grundfragen der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UV-Universit?tsverlag, Wien 20002,卡塔琳娜·莱斯,《(笔译)翻译学基本问题》,第67页。

[x] 例句和解释参见: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第208页。

[xi]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第2页。

[xii] ?T?tigkeitsbericht der Regierung“ (2006), 第3页。

[xiii] 谭载喜,《翻译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xiv] Reiss, Katharina, Grundfragen der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UV-Universit?tsverlag, Wien 20002,卡塔琳娜·莱斯,《(笔译)翻译学基本问题》,第67页。

[xv] 例句引自网上例句词典:http://wortschatz.uni-leipzig.de。“Katalysator“ 在大多数例句中都与“化学”和“机动车”无关,而有引申义。 [xvi] 全文载:China heute, Ausgabe 07/2007.

[xvii] “Denotation”和“Konotation”的定义参见:哈杜默德·布斯曼,《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第94,277,278页

[xviii] 对于“kulturelle Konnotationen (文化内涵)”参见:Roche, J?rg, Interkulturelle Sprachdidaktik, eine Einführung, Tübingen 2001,4. 耶尔格·罗赫,《跨文化语言教学法导论》蒂宾根,2001年,第4页。

[xix]译文载:China heute, Ausgabe 11/2006.

[xx] 参见 China Fakten und Zahlen 2007, Kap. 9,“Am 26. Mai 2006 besuchten Wissenschaftler aus verschiedenen L?ndern den von China selbst entwickelten Kernfusionsforschungsreaktor.”

[xxi]例句引自网上例句词典:http://wortschatz.uni-leipzig.de。

[xxii] Rei?, Katharina; Hans. J. Vermeer, Grundlage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Tübingen 19912, 204. 卡塔琳娜·莱斯;汉斯 J. 费尔梅《普通翻译理论基础》,第204页。

[xxiii] Kelz, Heinrich P.,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translatorische Prozesse in der Wirtschaft, in: Best, Johanna; Kalina, Sylvia (Hrsg.) übersetzen und Dolmetschen, Eine Orientierungshilfe, A Franck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l, 2002 44. 海因里希 P·克尔茨,《跨文化交际和经济领域中的翻译过程》载 :约翰娜·贝斯特;聚尔维亚·卡林纳(主编)《笔译和口译指南》弗兰克出版社,蒂宾根、巴塞尔,2002年,第44页。

[xxiv]第三种篇章类型多用说服性语言,商业广告属于这种篇章类型。参见:Kautz, Ulrich, Handbuch Didaktik des ü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 München 2002. 乌尔里希·考茨《笔译和口译教学法手册》,第48页。

[xxv] 译文“Ang Lee: Verschmelzung chinesischer und westlicher Kultur”载:China heute 06/2006

[xxvi] 译文“Unvernüftige Glasnudeln”载:China heute 07/2007

[xxvii] 译文“Die Olympischen Spiele in Beijing werden die Welt überraschen”载:China heute 07/2006

[xxviii] 吴伟,耿予方,《西藏文学》,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第43页。

[xxix] 参见:Reiss, Katharina, Grundfragen der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UV-Universit?tsverlag, Wien 20002,卡塔琳娜·莱斯,《(笔译)翻译学基本问题》,第83页。

[xxx] 修饰格包括了“指尖”(Fingerspitzen)等借喻和“像”(wie)明喻。参见: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 词汇·语法·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第419、420页。

[xxxi] Wu, Wei; Geng, Yufang, Tibetische Literatur,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5, 第61页.

参考文献

Best, Johanna; Kalina, Sylvia (Hrsg.) übersetzen und Dolmetschen, Eine Orientierungshilfe, A Franck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l, 2002 约翰娜·贝斯特;聚尔维亚·卡林纳(主编),《笔译和口译指南》弗兰克出版社,蒂宾根、巴塞尔,2004年

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Roche, J?rg, Interkulturelle Sprachdidaktik, eine Einführung, Tübingen 2001,10. 耶尔格·罗赫,《跨文化语言教学法导论》蒂宾根,2001年

Kautz, Ulrich, Handbuch Didaktik des ü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 München 2002. 乌尔里希·考茨《笔译和口译教学法手册》,2002年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Reiss, Katharina, Grundfragen der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UV-Universit?tsverlag, Wien 20002,卡塔琳娜·莱斯,《(笔译)翻译学基本问题》,2000年

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谭载喜,《翻译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哈杜默德·布斯曼,《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

Rei?, Katharina; Hans. J. Vermeer, Grundlage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Tübingen 19912 卡塔琳娜·莱斯;汉斯 J. 费尔梅《普通翻译理论基础》,1991年

作好对外宣传要多替读者着想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验对外宣期刊的几点启示
中国的魅力与杂志的性格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中译德
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 今日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
让事实告诉世界 《今日中国》法文版纸质本、网络版分析与展望
本土化:外宣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外传播中经济报道可读性研究
对外传播中的共同价值观问题初探 浅谈外宣杂志的广告经营


返回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8610)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