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论文选

 

让事实告诉世界

——缅怀首任社长金仲华

陈日浓

新中国诞生不久,金仲华受宋庆龄委托创办对外刊物《中国建设》(现易名《今日中国》)并担任首任社长,为对外宣传新中国付出大量心血。在纪念他今年4月诞辰100周年之际,为缅怀他对杂志社的关怀,我想起在总编室工作时,曾见到他当年遗留下的一些信件,尽管是片断,但字里行间,洋溢着这位宋庆龄的挚友、国际宣传专家对《中国建设》的殷切关怀与期望,其中有转达宋庆龄指示的,也有他本人的指导与建议,重新学习,对今天的对外传播仍有现实意义。

金仲华是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尤其擅长国际问题的研究与宣传,是这方面的杰出专家。1938年,他到香港支持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同盟的正义事业,与邹韬奋一起负责保盟《新闻通讯》中文版的对外传播,积极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以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支持。从此与宋庆龄结下战斗情谊,成为宋庆龄的亲密助手与挚友。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及全国新闻界的领导职务,同时继续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工作。1951年,周恩来委托宋庆龄出面创办对外传播刊物时,他应宋庆龄的邀请,与陈翰笙、爱泼斯坦一起负责筹备,并于1952年初创办了《中国建设》英文刊物。他被任命为杂志社首任社长兼编委会主任,受宋庆龄之托制定杂志的大政方针、办刊宗旨、方针、对象及内容构成,直接指导杂志的对外传播业务。为此他经常向宋庆龄写信汇报并请示工作。而宋庆龄也时有给他写信,对杂志工作予以指示,由他转达给杂志社领导及工作人员。

在周恩来、宋庆龄的关怀下,他组建了一个高规格,由各方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的社外编委会,除副主任陈翰笙外,成员有钱端升、李德全、刘鸿生、吴贻芳、吴耀宗。由他主持定期举行编委会,研究杂志重大问题及开展上层人士的组稿。宋庆龄通过他来指导杂志的重要业务;他经常听取杂志总编、副总编对杂志选题计划的报告并予以指示;而他自已则抽时间撰写重大稿件,十分繁忙。

1951年12月5日金仲华给宋庆龄去信汇报创刊号印刷出版及发行情况。宋庆龄收到杂志创刊号后立即于12月17日给金仲华复信,具体评价创刊号的印象,肯定和感谢金仲华和同志们为创刊所作的努力,并对杂志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宋庆龄在信中对他说:“请接受我深切的感谢。但愿我们所做的以及今后要做的努力将使我们的杂志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增进和平的强有力的杂志。”

1952年4月12日他又写信汇报请示新办杂志的对外发行工作。宋庆龄即于1952年4月15日给他复信,主要对发行工作予以指示。

现在保存的仅是1960年前后(1959-1963)的11封信。其主要内容有:

一、转达宋庆龄对杂志的关怀与指示。
1963年3月12日致总编唐明照信中说:“你们附来给老太太信的复本,早看到了。老太太对《中国建设》没有再说什么。她对中福会和‘中建’一直是很关心的,有外宾来访,她就把‘中建’送给客人。她近来身体还不太好,但给‘中建’的文章还是写的。”1963年12月31日致副总编李伯悌的信中说:“26日,宋副主席邀去吃饭,我顺便问她对‘中建’有什么意见,她提了两点:1、印刷太模糊了,照片印得不好看。2、编委吴贻芳英文很好,应该约她写稿。”

二、杂志的选题及组稿面应开拓,宽广些。

1961年9月12日致副总编鲁平的信中提出改进建议:“1、题材还要放宽广些,特别是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还不够显著,这方面东西特别多,对外宣传效果也特别好。2、作者方面也可以更放宽些,最好还能组织一些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及工农先进人物直接写稿。”

三、善用事实说话,文章写法力求生动、亲切。

他在1961年9月12日信中谈到《致读者》文稿,认为在注意政治内容的同时,体裁方面可以活泼些。不要太像报刊的社论,而要有些对远地读者谈话的味道;语气可以生动些、亲切些,这样也许更能抓住读者,影响读者。4月3日的信中谈到经济文章,除了注意准确性外,在文字上的鲜明性和生动性要多加工些,使更能适应外国读者。1959年3月6日的信中,他指出,对重大文章的理论性不宜过强,还是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政策为好。

四、关于杂志要注意内容与版面的构成及印制的质量。

由于本刊是综合性刊物,所以他对选题计划、各期内容、版面的构成时,提请大家注意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匀衡与搭配,力求版面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他在1959年3月6日信中,对选题计划中报道内容的均衡分配,具体列出注意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各行的题材。1961年9月12日信中,认为杂志有改进,指出图片选择及剪裁今年大有改进,但选取好的版画、剪纸、速写等作品,还注意不够。栏目及版面有时呆板些,望明年再加改进。

五、关于翻译及人才的培养。

他在1963年9月12日的信中,特别提到关于培养干部问题,“从长远打算出发,应该多多考虑。”当时我刊新增法文版,他在信中提到拟在上海协助物色高水平的法语翻译人员,并将新出版的法文版杂志征求法语界人士的意见。他认为也可约请社会上的翻译人员翻些稿件,计件付酬,也便于了解其水平,最后再聘请。他支持宋庆龄的意见,要约请社会知名人士中、英文水平高的人写稿。

六、重视创刊及中福会的纪念活动。

如1961年9月12日信中,他支持举办创刊10周年活动及出版画刊,他认为这些活动“藉以增进和作者及读者的联系,并争取有关的各方面提些指示性意见,是很好的。”结果在周恩来、宋庆龄支持下,在1962年1月6日在本社举行了简朴但隆重的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扩大了杂志在中外的影响。周恩来写了题词,宋庆龄撰写了纪念专文。另外金仲华在1963年12月31日信中,转达了宋庆龄有关纪念中福会(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创办25周年活动的意见。他希望杂志及早准备,在六月号予以配合。

七、有关他本人为杂志撰稿的事宜。

这也是这批信件的重要内容,包括确定撰文选题,发稿后修改核稿及配图等。可看出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杂志撰写重要稿件,而且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情况。他为杂志写了10多篇稿件,有中外交往、有国内重大政治生活《政协协助政府工作》、《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选举》,有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准备条件》、《上海支援农业》、《上海十年变迁》等。还有为纪念创刊10年写的专稿《为了和平、进步与友谊》。这些文稿都生动地记录并向国外传播新中国的历史变迁。

这样一位毕生忠于人民进步事业的中国国际传播专家,在“文革”动乱中也没能幸免于难。他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而于1968年4月3日含恨离开人间。宋庆龄在晚年依然怀念这位挚友,1981年1月,她怀着深情亲自为我刊写了《怀念金仲华——《中国建设》的创始人之一》专文。她说:“在《中国建设》这本杂志上,我想仅就其中的一个受害者说几句话。这就是我们杂志社的第一任社长金仲华。他是我一直非常尊敬的人。在过去的爱国和进步事业中,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了我和我的同志们。”她特别指出:“《中国建设》筹建之初,他就十分关心这一工作,一九五二年担任杂志社的第一任社长。” 在文章最后一段,宋庆龄说:“我写了上面这些文字,作为对老同志的怀念,目的是使读者对我们所经历的‘暴风骤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中国人民决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使这一类悲剧不再重演,安定团结地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这些情深意赅的至理之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原载于《今日中国》中文版2007年第4期。作者曾任《今日中国》副总编辑。

作好对外宣传要多替读者着想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验对外宣期刊的几点启示
中国的魅力与杂志的性格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中译德
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 今日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
让事实告诉世界 《今日中国》法文版纸质本、网络版分析与展望
本土化:外宣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外传播中经济报道可读性研究
对外传播中的共同价值观问题初探 浅谈外宣杂志的广告经营

 

返回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8610)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