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谭孝曾:京剧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2015-02-04 11:26:16     作者: 本刊记者 孙 超    字号: T|T    来源:

身为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之一的谭孝曾出身梨园世家,是谭派艺术的第六代传人。在“四海同春·文化中国”预演即将开锣之际,谭孝曾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面对采访,在对京剧的理解和传承的话题中,谭孝曾侃侃而谈,流露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慰藉侨胞思乡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团聚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海外华侨华人格外地思念故乡祖(籍)国,”谭孝曾说,国务院侨办举办的“四海同春·文化中国”活动,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抚慰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思乡情。

 
谭孝曾(左)出演现代京剧《沙家浜》

谭孝曾回忆说,1979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他第一次出国演出时,在海外的中国人并不多,观众主要以当地主流社会的外国人居多,偶尔见到几个中国观众,当时感觉特别亲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去海外生活、留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华人的队伍不断壮大,观众群里也有了更多的中国人。”谭孝曾说,他多次出国演出和当地的许多外国人、华侨华人都成为了朋友。

“过去出国演出,剧团每三个人配备一只生活箱,切菜刀、擀面杖、案板和柴米油盐一应俱全。国外的饭菜太贵了,我们只好自己做饭。”谭孝曾解释说,因为常去日本演出,当地有许多他的戏迷,其中还包括台湾人和大陆人。他经常邀请一些戏迷来剧团,大家聚在一起做饭、吃饭、聊天,感觉特别开心,尤其是在海外的华人能吃到家乡味道的饭菜,“别提多高兴了!”

多年来,谭孝曾在海外展示和传播京剧,得到了国外观众的认可和尊重,荣获“中美文艺贡献奖”等国际奖项。

谭孝曾认为,京剧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是因为它博大精深。观众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还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本人也在一场场演出中,受到了京剧文化的滋养,这些传统文化能让人受益一辈子。”

谭门:京剧最繁茂的一派

谭门一派,自谭鑫培后,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世代相传,薪火相继,是京剧史上流传最广、对后辈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而谭门也获得了与其艺术造诣相匹配的尊崇。

 
谭孝曾排练《庆顶珠》 图/李钺

京剧,无论唱、念、做、打,还是创作、服饰等,到了谭鑫培身上才逐步完善,使其规范化、定型化。其所创立的谭派艺术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京剧艺术流派,不仅在当时形成了“无生不谭,无腔不谭”的局面,此后老生行当包括周信芳、高庆奎、言菊朋、杨宝森、奚啸伯等人,也以标榜“谭派老生”、“谭派正宗”为号召,甚至过去的许多京剧演出海报都打出“谭派正宗某某某”等旗号。虽然后来从谭派中又发展出诸多流派,但谭派艺术仍旧是京剧的大树主干,影响了几代人。

出生于1949年的谭孝曾是京剧谭门第六代传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系京剧名家谭元寿之子。1968年毕业月北京戏曲学校,师从王少楼、杨菊芬、诸连顺、徐元珊等人,代表戏曲有《定军山》、《失空斩》、《四郎探母》、《群英会》等。

京剧是既清贫又辛苦的事业,所有行当都要从压腿、踢腿、下腰等基本功练起,直到成角儿成家,也不可一日不练功。所以,年近70的谭孝曾还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嗓音,这得益于他每天坚持吊嗓练功。他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身体还行,一年要走50个城市,演200场戏,任务很繁忙,但因为热爱京剧艺术,热爱这个舞台和一直支持我的戏迷,再累也要唱。”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国粹之美:京 ...

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晚会再度起航,面向全球华侨华人,与海外侨胞共庆中国传统农历新年。

京剧唱响“海 ...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