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美国《时代》周刊将这一年定义为中国的“历史性转折年”。
改革是201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目标就是要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宪法意识渐入人心,宪法精神广泛弘扬,依宪治国终于从梦想走向了现实。2014年,在中国政治领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莫过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共首次在中央全会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把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单独二孩”新政全面启动
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中国社会的独特标签,而这一标签从2014年起已经终结。1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省份,随后各地相继跟进,目前,浙江、江西、安徽、天津、北京、广东、内蒙古、海南等省份已落实单独二孩政策。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请。放开“单独二孩”,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将逐渐告别“421”模式。而养老、社保、老龄化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被大量讨论,“单独二孩”能否成为中国社会活力的新来源,需交由时间检验,但将给大量中国家庭带来现实与精神上更加自由多元的选择,已是不争的事实。
“单独二孩”政策已经在多个地方实施,效果如何,从各地给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二。北京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申请“单独二孩”已经连续数月下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警示,目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非常接近“低生育陷阱”,呼吁尽快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这一论断引发关注。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马雪松认为,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后,还有更多的后续工作要做,要让改革红利落到实处。单独二孩再育妇女有不少已属高龄产妇,妇幼健康服务压力增加,城市医疗保健机构面临更大挑战。
司法改革
2014年12月13日,新中国第一个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的一个新步伐。此前9月份,上海还产生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很大程度上从“静态”的立法转向“动态”的司法,让写在纸上的法律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程序和正义。司法体制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根据中央关于重大改革事项先行试点的要求,上海等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此后,上海等地一马当先,在司法人员“员额制”、审判责任制、法检机关人财物省以下统管等方面开始改革“破冰”。
户籍改革
民生向来是政府改革的重点领域,而户籍改革则是“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户籍改革步伐加快。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明确了户籍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制度的意见,终结了沿续半个世纪的“农业”与“非农业”二元户籍。临近岁末,居住证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可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享有的多项权利。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突破不断,配套改革正渐进式推进。一纸户籍不再成为身份羁绊,为社会释放的创造力量也将不仅仅停留在纸面。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户籍改革改变户口只是“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实”。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能把城市落户与放弃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挂钩,不能把公共服务与户籍人口挂钩,只有真正做到权利平等,才能让更多进城农民工稳定生活在城市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