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是当代“张派”名家,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07年起担任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代表作品有《状元媒》、《龙凤呈祥》、《大·探·二》等。
曾经受教于王玉蓉、蔡英莲、艾美君、马宗慧、张玉英、万凤株,于1978年拜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为师。
王蓉蓉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德艺双馨”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32年舞台历练
王蓉蓉号称有一副“金嗓子”,她的高音明亮、中音圆润、低音浑厚,舞台生涯30年,全国各地的张派演员中,北京京剧院是中国院团的招牌,一团是北京京剧院的招牌。作为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出演的剧目最多,场次最多,一年100多场。
2013年年6月,时年52岁的王蓉蓉在长安大戏院一连举办了两场“舞台生活30年专场”演出,在梅葆玖、朱旭等老艺术家的见证下,当众收下了8名新徒。热热闹闹的纪念活动之后,已经功成名就的王蓉蓉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年“十一”期间,年过半百的她在参加北京京剧院举办的国庆展演中,演出了自己已经23年没有演过的全本《白蛇传》。
自1983年参加北京京剧院工作至今,王蓉蓉已在京剧舞台上“光鲜”了32个春秋。她是中国戏曲学院第一批正式的大学生,毕业后来到了北京京剧院,从毕业到现在,30多年王蓉蓉没享受过一个春节,每年初一便在长安大戏院开演。
王蓉蓉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家中长辈无人唱戏,幼时从收音机中听样板戏入迷,无师自通的她便学会了那些现代戏中旦角的唱腔,而且学得像模像样。
16岁高中毕业那年,她怀惴梦想,只身从鞍山到北京报考中国戏曲学院。偏偏那一年该校投有招生任务,但她对京剧艺术的执着深深打动了当时的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他和几位老师认定这是一块好坯子,竟破例允许这个爱京剧近乎痴迷的小票友在学校内听任何老师讲课。也许是王蓉蓉命中与京剧有不解之缘。一年后,她如愿以偿,被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录取。
1979年王蓉蓉拜张君秋为师。她天赋佳喉,嗓音特色也与张派艺术华丽、柔美、大方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她成为了张派传人中的佼佼者。
“张老师就是严格,我经常去他家请教,演出前也经常会跟他聊一聊,请他说一说。”
作为张派演员,王蓉蓉演了几十出戏,舞台经验丰富。在她看来,“这对后来的艺术创作、管理都很有很大帮助。”
王蓉蓉的代表剧目《状元媒》、《龙凤呈祥》、《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等在京剧圈建立起了口碑,而她的招牌戏《沙家浜》,则获得了中国戏迷的一致好评。
中国戏曲学院的贯涌如此评价王蓉蓉:王蓉蓉是学校的骄傲,她在研究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
“王蓉蓉跟着张君秋学戏,张君秋是不太会教学的,不太善于纠正学生,更多的要靠王蓉蓉自己去悟,要把老师示范的东西琢磨、研究出来。”贯涌说。
在校期间,王蓉蓉读了关于梅兰芳、盖叫天等人的著作,这使她视野开阔。戏校排演《秦香莲》、《赵氏孤儿》等剧目时实行的“导演制”也使王蓉蓉等人受益匪浅。导演方法进入戏曲,开启了学生创造角色的思考。
王蓉蓉进入北京京剧院后排演的第一个戏叫做《黄荆树》,是写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的,以唱为主,但非青衣,又非闺门旦。
“她第一步走得扎实。”虽然毕业了,但王蓉蓉还守着张君秋老师,锲而不舍地向他学戏。
“她是老老实实地继承,是原汁原味的张派。她后来演了不少张派剧目,包括张派不常演的《楚宫恨》等,对张派有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张派王韵’。”贯涌这样评价如今的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