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


2015-01-07 14:29:12     作者: 李媛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何伟华向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介绍情况
“与种地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获得更高收入。这种现象在城郊农村尤其普遍。”岗集镇副镇长何伟华告诉记者。

美好乡村的核心是农民致富,面对“土地跑荒”,大窑村的管理者们决定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的方式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然而,如何利用好流转土地也给大窑村的管理者们出了一道难题。何伟华告诉记者大窑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是二级水源保护区。东南面的大房郢水库、西南面的董铺水库承担着大半个合肥市居民的饮水任务。所以不仅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工业难以立足,而且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由于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弊端也受到限制。最后,大家把目标定位在了花卉苗木栽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精品苗木产业正在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大窑村具有典型江淮丘陵地区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岗、圩、畈相间,加上临近合肥的地域优势,特别适合发展苗木产业。”何伟华说。

在“把水留住”,“把树栽上”,“把产业结构调优”的发展思路指导下,目前,大窑村2500多亩流转亩土地全部完成了花卉苗木栽植。土地流转的农民不但每年每亩可得到600元租金,一些有劳动技能,但年龄较大,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还可到花卉苗木基地劳动,每天收入80元的报酬。据统计,大窑村通过土地流转使每个家庭年收入平均提高12000-15000元左右。由于保护水源工作成效显著,大窑村还获得了由安徽省政府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陶楼镇陶西村的土地流转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村委会的综合服务大厅,我们遇到了来办业务的流转土地承包户陈军。

陈军
今年40岁陈军是安徽省寿县人。他以经营种子、化肥起家。根据多年的从商的经验,他非常看好承包流转土地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自2011年起,他逐步承包了3000多亩流转土地用于种植有机水稻、蔬菜、果树,其中陶西村土地就有2000多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流转土地承包大户。

“陶楼镇是生态乡镇,而且离合肥很近,交通便利,特别适合发展绿色农业。”陈军说。

作为农业大户,陈军不但使自己身价陡增,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也对当地群众增收起到带动作用。在陈军的农场里,每年有2000-3000雇工岗位,支付酬劳上百万元。

目前,陶西村流转土地3223亩,土地流转率92.6%,引进农业企业9家,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全村已形成有机蔬菜种植2000亩,年产蔬菜8000吨,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村”。

看到家乡的巨大发展空间,村书记老孙又有了新思路:如果能通过招商引资,让在外面的人都回来办企业,发展自己的家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这岂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不过,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发展还处在过渡期,一切还需要慢慢来。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国粹之美:京 ...

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晚会再度起航,面向全球华侨华人,与海外侨胞共庆中国传统农历新年。

京剧唱响“海 ...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