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时间仅仅两年有余,但不论是在国内政治还是外交领域,中国的新领导人都在努力求变、求新,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带来中国贡献。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推动周边外交,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习氏外交”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积极主动、奋发有为,二是和平包容、合作共赢。
提出中国梦 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012年11月29日上午,新上任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随后,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该思想,并在此后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及一些国际会议的讲话中又对中国梦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坦桑尼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
如今,不仅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关注中国梦的提出对于世界的影响。那么,什么是中国梦呢?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习近平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列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选择,这意味着在习时代的中国外交的动力依然是继续强调爱国主义。但中国式的爱国主义不是自我菲薄,也绝非妄自尊大。习近平政府的中国梦说到底,是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融合、坚实与互利。习近平在中国梦的解释中,同时强调中国梦也是全球发展、稳定与和平的“世界梦”。正如他曾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提升周边外交 努力建设“命运共同体”
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是新形势下关于周边外交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中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开拓未来,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习近平此次提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思想是中国睦邻外交的继承和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中国和周边国家存在的领土争端,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睦邻友好、暂时搁置及求同存异的周边外交基本原则。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对十五大提出的周边外交政策内涵进行延展,加入了经济合作的内容,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为重点,丰富了中国的周边外交。然而,2010年以后,中国周边积累的矛盾纷纷爆发,特别是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国周边外交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围绕领土及领海的争端集中爆发、大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竞争加剧、东亚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发展遭遇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亲诚惠容”展示了习近平政府缓解领土争议、增强安全合作、在周边国家共同繁荣和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解决纷争的战略方针。
中国政府并没有明确指明周边外交政策中的“周边”所包括的地理范围,但从历届政府对于周边外交政策的实践来看,“周边”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性概念,让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也已经成为中国新领导人对外工作的重要思想。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倡导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访问东南亚邻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又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内涵,推动周边外交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而且还为中国与中亚、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合作机制。
塑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努力管控大国争议
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中美关系一直是重中之重。虽然中美两国在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作为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经济体,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关系,更关乎全人类的发展。因此,传统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发展模式显然并不适合中美两国。中美两国必须要打破原有的关系模式,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以打破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然冲突的“休昔底德陷阱”(Thucidydis Curse)。
2010年5月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务委员的戴秉国首次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开始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初步探索。此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进行阐述。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标志着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继承并发展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在成为国家主席之后,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3年6月、9月及2014年3月进行了三次首脑会谈,每次首脑会谈都涉及到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解释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意味着以习近平为领导的中国政府希望管控中美分歧和战略争议,实现中美长期合作的政治努力。
努力发展和追求海洋强国战略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陆地大国,但今天,中国融入世界的伟大进程必然决定了中国必须开始成为海洋大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于海外能源、矿产及粮食作物的依赖逐渐增加,中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越来越大,海外利益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也逐渐攀升。为了确保经济安全,推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保障海外能源及矿产资源的供应,中国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海洋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不是一味追求海军大国,更不是为了让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置于海洋强国建设的优先位置。相反,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更注重的是“海洋资源强国、海洋科技强国和海洋经济强国”,显示了中国新领导人要将海洋经济打造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经济发展方针。习近平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解释是,“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加强对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际上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就是要像美国一样成为全球性的海权大国。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误解。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当然也包括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习氏外交”强调包容与合作,但同时也有坚定的“中国原则”,那就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能交换。在2013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一番话掷地有声!
朱锋
中国南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