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像,不像“老外”?


2014-09-02 13:58:51     作者: 唐元恺    字号: T|T    来源:

我们单位的外国同事被称为“专家”。专家大都是“砖家”,把中国人写的外文敲打得更加外文,也不时对与他们有关的内容添砖加瓦抛砖引玉。如最近,争论新片《洋妞到我家》中的洋妞演绎得是否“到家”,最终焦点集中在了“像不像老外”上,由此抱怨有些中国片拍的老外就像老外拍的中国人一样奇怪,大呼小叫“外国人不是外星人”,还上升到“通过艺术作品对老外的描述,也能看到一个国家对外国的了解认识与看法”的高度⋯⋯

站在“高度”上,我们知道,中国已不可能自外于世界,已是世界的中国,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了。然而,近1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面对中国,目前老外还大都是“老外”,尤其对中国与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还相当陌生,不大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反过来,至少中国银幕上的外国人也显露出同样的问题。

“过去,外国角色几乎都是摆设,他们没有血肉和个性。”张艺谋女儿张末曾经对美国记者如是说。当时,她老爸正在拍《金陵十三钗》,想使片子“真正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其引用的是好莱坞一线明星、奥斯卡得主克里斯汀·贝尔,而他笑言张导最开始想找的可能是克里斯汀·史莱特(与吴宇森合作过《断箭》等),“名字看错了才找到我”。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演,但这个被编导含辛茹苦塑造出来的角色,不仅被很多西方观众诟病为“更像60年代嬉皮士”,更因“概念化想象”而毁了其英雄形象,只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等着被盛满的空花瓶。特别是,臆断西方人人固有“人人生来平等”的观念,却以救学生(处女)之名让风尘女替代进虎口狼窝而犯全球普适的平等价值观之大忌。美国《好莱坞报道》还指出:“你或许会觉得,只有最不入流的好莱坞制片商才能想到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惨烈的题材中加入爱情戏(贝尔与倪妮)——但这恰恰是《金陵十三钗》的主线⋯⋯如果华纳兄弟公司1942年用这个剧本拍一部影片,可能会有利于反日宣传,更有可能得到附加的戏剧效果,但放在今天,只剩下噱头罢了。”

当然也不应否认,聘请国际大牌出演,是开了个好头。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多一流一线“贝尔”投身中国银幕与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事实上,目前已不乏跃跃欲试者。在北京,就有一个怀揣电影梦的外国演员团体,虽然他们大多仍在重复脸谱化的老外角色。明年,一个叫“外国演员在中国”的电影节有望产生,发起人希望把外籍演员更多地推到中国电影界的恰当位置,为带动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往多元化、差异性方向发展和提高发挥作用。

随时代变迁,中国影片中外国人形象的定位正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定位和变化,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自己与之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要解决相互认知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印象,只有通过增进交流、理解,才能够促进中外之间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这方面,电影大有可为。

近110岁的中国电影,验证着电影艺术的独特功效。1980年,一部名为《不是为了爱情》的影片公映被誉为“‘一小口’推动思想解放‘一大步’”。此前,新中国电影没有接吻镜头,男女恋爱大都是含情脉脉、羞答答地对看一下就算了。为保证这部影片情节与情感引爆点所必需的吻的“顺利”,编导把女主角改为外国人。可跨国恋更敏感,于是又将她写成烈士遗孤,并且是白求恩同胞战友的女儿。由于长期封闭,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非常少,导演好不容易发现北大的一位意大利留学生。可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外,必须过几十道关口的申请、审查和批复(盖公章)⋯⋯正式开拍后,有关部门又规定,北大必须派一老师全程陪同拍摄;除导演外,这位外国演员不能与剧组其他人交谈。到领导审片阶段,争议激烈,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最终决定搞小范围试映,看看观众反应。结果,掌声投了赞成票。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曾反对的领导也就遵从民意,同意放行,但吻戏须剪短。

也是这一年,被专家认作中国大陆电影中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出现在电影院里。不过应该说,中国银幕上第一个“最正面”的外国人非白求恩莫属。在“文革”前,毕业于耶鲁大学戏剧系、时任上海电影局长的张骏祥亲自执导了《白求恩大夫》,并请非职业演员、美国友人谭宁邦主演。掌镜的则是当年拍到真白求恩弯腰紧张做手术的那张经典照片的摄影大师吴印咸。艺术家试图采取“最自然”的表现方式,“捕捉”到种种难得的生动细节,使白求恩的形象既高大,又朴实可亲(不回避其“暴脾气”),甚至“好玩”(有趣)。尽管因时代因素而受到诸多限制,但迄今为止,该片仍属中国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如今,更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外国与外国人形象有了可能,如果成功,便不仅让中外观众感受到一种国际眼光与文明视界,更可以反观在世界的价值系统里中国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同时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实现中外的相互理解,并为此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11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更多>> 深度报道

四中全会:绘 ...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对“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诠释。

四中全会:从 ...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