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两会期间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陈词滥调重新泛起


2014-03-11 18:35:06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中国网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海外媒体关注中国,西方主流媒体更偏好议论中国,尤其是在中国两会期间。尽管报道量巨大且内容纷繁复杂,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媒对中国发展进行客观报道,但其中仍难掩两种论调:“威胁”或者“崩溃”。

“中国国防预算持续两位数增长,2014年较上年增长12.2%,这向其邻国拉响了警报。”法新社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当天发出了提防中国“军事野心”的报道。美联社报道也把这一数字与中国和有关国家的领土争端相联系。路透社等其他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也都欲借此重弹“中国威胁论”的老调。

“中国威胁论”已成为某些西方主流媒体看中国的一个惯性视角。通常认为,当代意义上的“中国威胁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发表在美国《外交》杂志上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即是开山之作。该论调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并一度影响到西方大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此后至今,“中国威胁论”不时出现且不断发展演变。“军事威胁”“经济威胁”“能源威胁”“环境威胁”等论调相继出笼,“美国版”“日本版”“印度版”“东南亚版”等版本交相呼应。近年来,利用两会期间公布的国防预算集中炒作中国“军事威胁”更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拿手戏”。

除“威胁论”之外,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看待中国还有另一个惯性视角--“崩溃论”。就在今年两会召开的前夕,特别是伴随中国1、2月份多项经济数据的公布,外媒又开启了新一轮唱衰中国的论调,“经济硬着陆”“地方债失控”“房地产崩盘”“环境危机”“民族分裂”等论调甚嚣尘上。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4日载文称,“中国给世界经济带来变数”。无独有偶,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20日援引美林银行的一份调查称,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已成为全球投资者“最大担忧”。全球最具影响的两大财经报纸对中国经济的“一致看法”颇受人关注。

不只是唱衰中国经济前景,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还会抨击“中国模式”和“中国体制”,也常着墨中国社会稳定和生态危机。“压制与报复的恶性循环可能会加速”,这是法新社在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对中国安全形势做出的悲观预计。某些西方主流媒体和国际机构“联袂起舞”,合力唱衰和做空中国,正在成为他们新的手笔。

对这些论调,中国两会进行了回应。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傅莹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现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总体上是以合作为主导的关系态势,在经济上已经融为一体。过去这一年中国领导人访问周边,提出了一系列合作的倡议和建议,中国与周边合作的发展前景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深入,机会很多。

“但是,也确实有几个邻国因为与中国的纠纷在渲染‘中国威胁论’,这也是一个事实。”傅莹说,如果有国家挑衅,破坏地区安全与秩序,“那么中国必须要作出回应,而且是有效的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说,西方媒体为了维持其国内军费高水平,往往夸大事实,渲染“中国威胁”,维持高水平军费的民意支持。

人代会披露了中国年度预期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代表委员称,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锁定在“中高速增长”,无需担忧“硬着陆”。随着两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措施落实,中国的发展前景将更明朗,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未来感到悲观大可不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外部监事梅兴保分析说,持“中国崩溃论”说法的大致分三类:一类是政客,担心中国作为庞大新兴经济体出现问题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一类是国外学者,他们对中国的新情况不了解或者了解的比较片面,仅凭经验和数据发表言论;再有一类就是一些投资者和机构,试图从唱衰中获利。

综观30多年来西方涉华舆论,很容易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中国始终被认定为一个“非正常国家”:发展顺利时会被视作“威胁”,遇到问题时就被预言“崩溃”。在西方一些人看来,中国总是徘徊在“危险”边缘。但事实证明,中国既没有崩溃,也没有成为别国的威胁,这是因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奇迹般发展,源自它创造了一种“中国模式”。如果用西方的惯有思维去主观臆断,对中国前景的判断往往是大跌眼镜。于是,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预言均成空谈。(记者张崇防 刘蓉蓉)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国粹之美:京 ...

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晚会再度起航,面向全球华侨华人,与海外侨胞共庆中国传统农历新年。

京剧唱响“海 ...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