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每年日照多达3000多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的太阳,比东部几乎多了一半,“日光城”因此得名。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显示,彼时的布达拉宫像一座孤岛,远处是矮小的土坯房,整个拉萨恍如一片沙漠。如今,拉萨的城区面积扩大了20倍,拉萨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变。
老城区改造
13岁的丹比尼玛和爸爸格扎来自四川德格,两月前,一家人结束了2800多公里的朝圣之旅,三步一拜,从故乡到达拉萨,历时7个月20天。盘腿坐在大昭寺广场前的空地上,格扎和妻子一脸的平静。
手机缩短了丹比尼玛和故乡的距离,他不仅用微信跟朋友聊天,还热情地把周围的新朋友加入进来。说起自己千里迢迢的朝拜之举,丹比尼玛不以为然,他笑着说:“因为心里有释迦牟尼。”

在他们不远处,来自青海的昂哲海夫妇正沿着转经道祈祷,这是74岁的昂哲海第三次来拉萨朝圣,第一次来时的艰辛让他至今感慨。60多年前,12岁的他坐着自己的牛车,千辛万苦5个月才到达拉萨,第二次,青海和西藏之间通了汽车,58岁的他一路跋涉了三、四天,如今,西宁到拉萨,“一晚上就到了。”
因为转移了3000多个露天商贩,大昭寺周围的转经道宽阔了许多,前不久开业的八廓商城让这些商贩告别了露天卖货的历史。
在拉萨老城区,大量珍贵文物及历史建筑散落其间。但长年以来,宗教和商贸活动频繁,外来人口较多,而老城区街巷狭窄拥挤,电力和给水排水设施不利,市政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日益凸显。
2012年底,拉萨启动了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的老城区保护工程,历时半年,全面提升了八廓街的“硬件”。八廓街管委会副主任曹鹏程对改造前的街道记忆犹深.“以前两边都是货架,走不动,商贩露天卖货,风吹日晒,每天要骑三轮车把货拉过来,现在宽敞的路面方便了信教群众,商贩也不用再蹬着三轮车跑来跑去了。”
3月2日,改造后的八廓街迎来了第一个藏历新年,拉萨的店家多闭门庆贺,这里的朝圣者却依然络绎不绝。新更换的四种路灯让八廓街有了温暖的色调,其中一种还镶嵌了藏族人最常念诵的“六字大明咒”。新铺就的板岩告别了过去普通的石板路,曹鹏程说,这些板岩来自山南地区海拔5000米的山区,结实耐用,老城区因此而恢复了昔日的古朴感。
除了摊位转移,过去凌乱不堪的电线也得到了全面整治,让曹鹏程耿耿于怀的是,老城区多是木式建筑,过去电线密如蜘蛛网,线路杂乱,电压不稳,使用功率大一点的电器经常“跳闸”。每到过年,当地居委会就会提心吊胆,“1400年的老城区全靠人守。”
48岁的多吉从1993年起开始过年值班,他负责的居委会管辖35个院子,如今,八廓街的电线全部得到改造,竖起的电线杆代之以箱式变压器,消除了隐患,多吉的心踏实多了。“不仅安全,而且每家一个电表,用多少缴多少,方便多了。”
1.33平方公里的拉萨老城区内,长达40公里的街巷变得整洁有序。为了统一老城区的建筑风格,曹鹏程表示,按照规定,老城区内“旧房拆掉后改建新房,必须跟古城风格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