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宿位于四川省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一起并称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里的藏族手工艺传承完整,延续至今。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对西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整理,总投资达10.9亿元的“十二五”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已全面启动。麦宿地处藏区深处,这里的手工艺传承正在探索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不同手工艺集中在一个地区
十几年前,一位名为金巴的台湾喇嘛,来到位于麦宿的宗萨寺,这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寺院。当时他带了台电脑,对当时的藏区来说,这是一件相当前卫的事。但是,年纪颇大的藏医院医生洛热彭措并没有被这新奇的玩意儿给困惑住,反而很有远见地和金巴一起研发藏文排版软件,使宗萨佛学院慢慢成为康巴地区最重要的藏文数字化权威机构。

2004年,另外一位台湾喇嘛原人来到宗萨,彼时,学院的电脑教室只有三四台Windows95系统的电脑。随着藏文典籍的录入工作量越来越大,院方不得不申请经费来添购新设备。电脑教室便从一间破房改建成一栋全新二层楼的钢筋水泥屋,而宗萨藏医院也有了一个女子电脑班。
这样的电脑班开在距离四川省会成都1000多公里的圣地高原并非奇事,这里自古就是手工艺重地,动手能力强是麦宿人的特点。
藏在“深闺”的麦宿交通闭塞,1992年才通上公路,这之前,进一次县城需要骑马5天。如今,从成都到麦宿,坐大巴通常要三四天,除了雪域高原的笼统概念,麦宿的“真容”并不为世人所知。

虽然地处偏远,但是近年来,麦宿开设的27个藏传工艺特色班却远近闻名。这些特色班囊括了当地所有的手工艺传承,包括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陶器、裁缝等,学生就近上学,学费全免,有的还包食宿。每一个班仿似一个小型的合作社,学生每样作品出售后,自己留40%,其余60%全班学生分享。
作为友成基金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执行主任,27岁的丘晴晴去了三次麦宿,在纽约大学学习过城市设计和建筑,看惯了现代化社区,她眼里的麦宿“团结互助感强,不同的手工艺集中在一个地区,很难见到。”
让丘晴晴扼腕可惜的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贵州,有的村子擅长打制银饰,但是却不幸空掉了,只有节日的时候,村民才回来。”相比之下,12000人的麦宿有着很强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