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对转基因之争的冷思考


2014-02-12 18:22:33     作者: 马迪    字号: T|T    来源:

DNA是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的一种象征。当克里克和沃森在1953年发表DNA结构时,人类第一次得到了从钥匙孔中窥探生命奥秘的机会——优美精巧的双螺旋结构,4种碱基的无限可能,一种排列组合造就了大猩猩,换一种方式则结成了向日葵。虽然这扇大门还没有完全打开,但已令人大开眼界,甚至衍生出敬畏与崇拜之心。

现在,“DNA”“基因”已经成了日常用语,尽管绝大多数人对基因技术其实一无所知,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它是决定遗传的神秘东西。在大众传媒宣传语系中,一旦某种产品沾上了“基因”的边儿,似乎立刻就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俨然成为吸引人气的买点。

但唯独一种技术是个例外,它生来便被贴上了危险标志,在全人类怀疑的眼光注视下发展壮大——这就是转基因技术。笔者无意在此探讨转基因的利弊(这超出了我的专业能力),却对这种集体恐惧的现象发生了兴趣。

人们为什么不相信转基因?

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神秘事物,常常会倾向于采取两种极端的非理性态度:或者崇拜,或者恐惧。转基因技术不幸被大多数人归入了后一类。

关于转基因的谣言远比为其正名的言论更多,互联网上更是如此;欧洲人将转基因食品称为frankenfood(怪物食品),美国人说它们是fishy food(可疑食物);曾经有某跨国公司标榜自己在华销售的一款食品为“纯天然”,最终却被证实含有转基因成分,因此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抗议与谴责⋯⋯人们为什么不相信转基因?很多人会说,因为“转基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人为篡改DNA是不自然的、危险的”。而关于人们对“自然(natural)”和“非自然(unnatural)”的理解,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了其中的认知规律。

1982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发现,熟悉程度是人们区分“自然”和“非自然”的重要标准。在人们的认知中,越熟悉就越自然;而越陌生越难以理解,就会被认为更“非自然”;尤其是进行了人为干涉的事物,都会被定义为“非自然”。而在判断优劣时,人们也存在偏见,认为自然的才是好的,非自然是坏的。

光环与成见

201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有趣的测试,调查人们到底有多偏爱“自然”的食物。

实验选取了在一家商店购物的115名顾客,请他们每人品尝3组食品,每组都包含2份样品,其中一个带着“有机”标签,另一个则标为“常规”(实际上两种食物完全相同)。研究人员让顾客对“味道”、“营养”、“卡路里”和“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4个指标进行评估。

实验结果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很少有人发觉两种食物是完全相同的,他们更偏爱“有机食品”,认为其口味更纯正、营养更丰富、卡路里也更低(比如“有机饼干”的卡路里比“一般饼干”要低24%)。人们甚至愿意多花16%-23%的钱来购买这样的“有机食品”。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事实上,口味、营养、卡路里跟“有机”并没有绝对联系。

这就是心理学中典型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即当人们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它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转基因食品比较悲剧,它被“负面”的光环围绕着,仅仅是它本身被贴上的“非自然”标签,就足以让很多人将其认定为坏东西,并且一坏到底。转基因食品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但仅有35%的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一信任指数在中国恐怕会更低。这种负面印象,又有多少出自于理性判断?

理性操纵DNA

不论人们多么热爱田园风光、传统耕作和天然产品,但从操纵物种演化的角度讲,人类从来就不是无辜的。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驯化野生动植物的过程——让不同生物结合,选择与我有利的物种特性,并精心培育这些新物种,对与我无关的物种不闻不问⋯⋯

千百年来,人们大胆地促使无数种不明身份的DNA结合,对无法预知的后果毫不畏惧;而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打破物种的界限,即使进行得小心翼翼还是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就以目前最受质疑的转基因农作物来讲,植入的外来基因数量其实很少,最多不超过25个,通常是10个左右,而且是经过透彻研究的特定基因。这两种行为的危险性虽然不可比,却同样是客观存在的。

民以食为天。在食品以外的领域中,转基因技术受到的阻力便小得多了。20世纪60年代,当科学家认识到人类和细菌使用相同基因后,便开始尝试利用微生物制造人类蛋白质。许多人成功了,比如赫伯特·博耶。

他从人类细胞中截取胰岛素基因,插入到大肠杆菌的DNA里,并且这个性状可以遗传,让细菌成了生产胰岛素的微型工厂。今天,数百万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进体内的都是这种细菌制造的胰岛素。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可抑制的巨大的社会需求正推动着转基因技术前行,而争议也将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支持者或反对者找到了他们需要的实验结果和真实数据。

而新一代基因技术的目标是更精确地“编辑”生物本身,不引入其他物种的基因,这或许也能减少公众的疑虑。对于普通人来说,转基因技术应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其的熟悉度越高——出生在转基因时代的孩子,想必不会经历我们这些曲折的心路历程,也会更加理性吧。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2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多>> 深度报道

人口大国之困

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单独二孩”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生育二孩政策,是过去十几年以来对计划生育政策重大的、战略性的调整,更是时代发展使然,它符合现阶段国情,并顺应了民意。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