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十年•跨越:网络问政促中国民主政治前行


2012-11-12 10:43:27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朋友们,大家好!”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面对网民发出的第一声问候。以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标志,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网民地位及其话语权获官方认可的开始。

对政府而言,网络问政加快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对公众来说,网络问政提升了政治参与热情与能力。公众以最便捷的方式参政议政,政府得以反思政策得失,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并在与公众的互动中逐步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中央高层亲密“触网”  地方领导心牵“网事”

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胡锦涛说,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治,也是一个重要渠道。

“这不仅是对网络民意的肯定,更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自信与勇气。”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当总书记也成为网友》的评论指出,只有20年历史的互联网,给传统中国人带来的,除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有执政理念的更新。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聚集地。

胡总书记亲自“触网”,对于推进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重视网络表达、倾听网民心声,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进一步落实。互联网以其开放、平等、迅捷的特性,日益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从2009年至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勾指相约”,回应的话题几乎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所有热点。温总理表示,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2010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法制日报创刊30周年之际同样选择“上网听民意”。周永康在交流中透露,从2010年3月开始,中央政法委机关每个月都会将网民意见和建议汇总,这些意见连同各地群众来信的情况经其批转至各有关部门,将予以解决或吸收采纳。

而在中央高层以实际行动支持网络问政发展的前后,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也在以不同方式与网民交流互动,主动了解网民所感、所思和所需,并将听取到的意见建议指导现实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回响。

2006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创全国之先,选择通过互联网向全省为湖南第九次党代会征集建议,结果共收到5000份来自网民的热忱建言。次年春节,张春贤还在红网论坛以本名注册发帖向网友拜年,这一举动又引发热议。张春贤成为当时与网民走得最近的地方高官。

2008年5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就江西的发展建设公开在媒体上求计问策。6月2日,20多位为江西发展建言献策的代表及广大网民与苏荣展开交流,对于网民提出的有关“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对外开放战略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苏荣都一一认真作答。

200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主动与12名民间人士对话,这些平日习惯上网发帖的“意见领袖”有了与省委书记直接对话的机会。之后,“南方民间智库”应运而生,政府和网民间有了更有效的交流平台,网络问政提升到更深层次。

从2008年至今,汪洋已经五年五会网友。无论是鼓励“放肆”发言,还是“允许群众骂娘”,汪洋对待网络意见的开放态度得到媒体广泛认可。在今年8月发表在《求是》的文章中,汪洋指出,创设网络视频信访平台,积极拓展网络问政,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有效形式之一。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上述要求,将通过网络问政的形式得到最广范围的实现,网络问政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途径。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