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上世纪4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以讲课内容写成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开篇即说。若以一个较为简单的角度理解,那就是无论中国哪种阶层人群,都是从乡村分离而来的。
这种分离在中国工业化高度发展的近十年中,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进行着,亿万农民离开乡村涌入城市——截止2011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2002年提高了12.2%,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
城乡因此巨变。中国人数千年依赖土地的生存方式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几近瓦解,富有活力和拥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城市对那些过着“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居民更具吸引力。
行走在中国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江浙一带,从外观上已经分不清城市与乡村。在偏远的乡镇上,也可以在便利店买到饮料,同样情形也出现在记者采访去过的西藏腹地边坝县。
退回十年或者二十年前,农村人买卖东西、看病求学要去镇上、县城,而这仅凭自己两条腿,或者挤上脏得分不清玻璃与门的中巴车。如今,“两条腿”时代已过去,“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城市版图急剧扩张,城乡界限趋于模糊,现代基础设施和物质触角深入乡村每一个角落。如不以户籍计算,生活在城镇的居民数量已首次超过农村。
抛开与高城镇化率还不匹配的公共服务来说,仅人口对比这一逆转,在一些观察家和经济学家看来,新的消费阶层已渐渐形成,因此而产生的住房、生活、就学、就业需求等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