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胡锦涛强调,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一、海洋安全日益凸显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我国海洋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南海方向,菲律宾、越南等部分东南亚国家以挑衅性的姿态抢夺中国海洋资源;东海方向,中日围绕钓鱼岛归属和油气田开发的争夺依然激烈;黄海方向,中国渔民与韩国海警在渔业资源的争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中国外交在海洋方向的麻烦日益增多是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结果。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到来反映了一种总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视野拓宽,走向高边疆时代是主要国家的必由之路。
中国自身发展也是如此。中国海洋运输线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占中国经济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之初,海洋经济只占1%,但现在海洋经济的比例已经达到11%~12%。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之一,我们的沿海港口建设也很迅猛,世界上前五位的港口三个在中国,这些都反映出中国巨人成长之迅速,对海洋利用之大。然而,与世界强国海军,与有几百年历史的老牌海军相比,我们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目前海军在远海执行任务能力还受到了现有力量的限制,我们也仅是在局部海域执行联合国授权的、符合国际法规定的,以非战争军事行动为主的国际主义任务。中国海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已成常态,三年来的连续护航任务,使人民海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海洋通道关系到中国未来战略机遇期。中国海洋运输线的扩大,特别反映出中国内能源结构的变化。我们早期能源是煤炭,现在是石油和天然气等。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迅猛增加,虽然中国石油产量位居世界前四,但多半仍需要进口。铁矿石的产量也是世界前十,但三分之二需要进口。大体上说,中国三分之二的石化能源需求不能自给,需要进口,这就反映出中国对海洋运输线的依赖,海洋通道对中国未来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种依赖不会是绝对的,50年以后中国的这种依赖可能下降,但未来20~30年这种依赖恐怕还会很高。因为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碳排放仍然很高,只有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才能让能耗产品下降。日本的GDP总量与中国相差不大,但能耗仅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高。另外,西方国家的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非常高,像法国40%的电力来自核电,而中国的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各种新能源加在一起,只有9%。由于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只能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海外通道和海外能源的依赖依然会很重要。
党中央要求海军要把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突出位置,逐步构建起与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要求相适应的海上防卫体系。为此,未来我海军将要第一流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抓好海军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多元信息引接,优化处理功能,提高海空情预警能力;二是突出抓好一体化指挥,建立平战结合、岸海空一体指挥模式,实现指挥信息系统与装备平台的数字化交链;三是突出抓好信息化条件下联合机动编队针对性实战化训练,进一步加强海上联合作战演练和检验,促进作战思想、部队编成、组织指挥、素质能力的有机融合。
二、太空安全不容乐观
太空军事竞争日趋激烈。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到来。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载人航天的实现,空间站的建造,月球遨游与考察,深空探测的开展,使人类走出地球,飞向太空,开辟了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第四个生存空间,开创了崭新的“太空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巨大的战略利益促使世界各国纷纷进军太空,太空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太空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主要大国对制天权的争夺,值得密切关注。
一是在太空开发方面,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了航天发展规划。2010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新的太空政策,规划了未来美国太空探索路线图。2011年2月美国发布《国家安全太空战略报告》,提出了未来十年美国应对太空领域竞争的战略举措。俄罗斯已制定出2040年前的航天发展计划,其中包括研制自己的空间站、载人登月和飞向火星计划。近年来,日本和印度的太空探索步伐加快,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自己的太空侦察卫星体系。印度已建立了完备的航天组织机构,建成了萨拉巴伊航天中心和斯里哈里科塔航天发射中心,掌握了制造和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与回收等技术。
二是在太空武器研发方面,世界主要大国加强了对事关制天权武器的研制。当前,美国研发的太空武器主要有陆基动能反卫星系统、激光反卫星系统、机载反导弹和反卫星系统、天基对地攻击系统。在反卫星系统方面,美国的开发思路有所调整,将以前的击毁对方卫星转变为击伤对方卫星,避免双方冲突升级。在机载反导弹和反卫星系统的开发方面,美国进展也比较快。最新的《国家安全太空战略》明确指出,美国将研制在太空及从太空中进行军事打击的未来装备等核心技术作为优先发展方向。俄罗斯重点发展进攻性战略武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杨”-M型导弹,该型导弹具有机动能力强、弹道低、速度快、隐身性能高等技术特点,被俄罗斯视为21世纪最主要的核打击力量。
三是在发展航天部队方面,世界主要大国开始着手组建新的军种“天军”。冷战期间,美国就于1985年就建立了联合军事航天司令部,统一管理国防部的航天规划,集中执行太空作战任务。冷战结束后,美军航天司令部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作战力量不断加强和完善。目前,美国陆、海、空三军都有自己的航天部队。2011年美国又成立了主管太空战事的太空防御局,负责协调各个部门的太空战行动,使之形成合力。这意味着美国准备打造一支具有实战能力的“天军”。俄罗斯虽然主张和维护太空非军事化,但面对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霸权威胁,积极组建“天军”。2001年6月俄罗斯将军事航天部队与航天导弹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划出,组建了新的兵种——航天兵。
三、网络安全威胁令人堪忧
2011年以来,全球性网络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为实施网络威慑,谋求战略优势,美国相继发布了《网络空间可信标识国家战略》《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等;德、法、日、英等国也竞相推出网络安全战略和建设网络战力量发展计划。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明者,也是网络战争的始作俑者。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已经历了“全面防御、保护设施”,“攻防结合、网络反恐”,“主动防御、网络威慑”的演进升级。从近来美国连续出台新的战略计划看,主要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范围上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拓展到全球网络空间;二是将网络空间纳入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作战领域”;三是提出与北约等盟友打造“集体防御战略”,确保西方国家全球网络安全防护整体优势。其“理想蓝图”,是想凭借先天优势,进一步掌控国际互联网发展与安全标准、规则制定等主导权,大力推行所谓的“网络自由”。
中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与关键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网络攻击、信息窃取、病毒传播等事件呈多发态势。中国面临的境外网络攻击和威胁越发严重,已成为网络攻击最大的受害国。随着网络新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中国面临的境外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愈发严重。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检测显示,2011年境外有近4.7万个IP地址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参与控制中国境内主机,控制的境内主机数量由2010年的近500万增加至近890万,呈大规模化趋势。其中位于日本、美国和韩国的控制服务器IP数量居前三位。在网站安全方面,境外黑客对境内1116个网站实施了网页篡改;境外11851个IP通过植入后门对境内10593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仿冒境内银行网站的服务器IP有95.8%位于境外,其中,美国仍居首位。特别是网上银行、手机程序、应用软件等遭受的威胁愈演愈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显示,2011年全年捕获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6249个,较上年增加超过两倍,3-12月发现针对网银的钓鱼网站域名384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