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互联网通信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令人惊叹的悲喜剧。经历了泡沫、跳水、蛰伏、苦撑,直至再度起飞。
在2012年7月发布的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中写道: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比十年前翻了9倍多,达到5.38亿;网络经济规模比十年前增长数十倍,数额超千亿;互联网经济5倍于GDP增速、造就了诸多明星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翻十余倍……
如同处于抛物线的两端,10年来通信业的轨迹变迁也同样始于新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破灭,而终于金融危机的震荡之中。这十年,中国通信业开始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电信运营格局调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以制造业为龙头的“走出去”……
别惊讶,互联网通信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一直在上演,从未被抄袭。
2002-2003年
关键词:电商崛起、电信转型
谁还记得在21世纪初究竟有多少家以“.com”为代号的互联网企业倒下后就再也没站起来?谁还记得在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概念股举步维艰,股价狂跌?谁还记得新浪驱逐了创始人和上市功臣王志东、搜狐面临摘牌危机、丁磊一度想要卖掉网易?
2002年,中国互联网在经历了阵痛和徘徊后,终于开始了轻微回暖,几大门户纷纷通过短信、彩信、在线游戏、收费邮箱等新的服务形式摆脱了濒临倒闭的厄运。
同年7月17日,搜狐网公布第二财季财务报告,声称成功实现了运营现金流为正,并实现了公司历史上的首个季度税前赢利;8月5日,网易在财务报告中宣称第二季度实现了赢利;8月8日,新浪网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已首次实现正运营现金流40万美元,净营收额达到860万美元。
但在这可喜的数字背后,也有分析师认为各大门户网站的赢利大多是在压缩运营成本上取得的,离真正意义的赢利尚有差距。
紧随其后的2003年,一种曾经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之中的网络服务形式竟真的实现了,这就是电子商务。对于习惯眼见为实、货比三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谁能预想到这种足不出户便可进行商务交易的形式,会在日后如此普及。
这一年,马云带着他的阿里巴巴投资1亿元人民币推出了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并创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正式进军电子支付领域。从而有了今天的全球最大的个人交易网站以及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
似乎世纪之交注定不会平静,通信业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演绎了一场疯狂的网络泡沫。虽然它让很多通信公司就此一蹶不振,但是它所遗留的基础网络却也在酝酿着通信产业的另一次蜕变——一个网络融合的时代远景由此进入通信人的视野当中。
移动通信、固网宽带技术、IP、多媒体网络……多种通信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在技术上也渐渐成为可能。
通信业正在步入十字路口,电信业需要转型,但是如何转型?网络融合的节点在哪里?融合的产品形态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