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被喻为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天津滨海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崛起。它仅用了5年时间,经济总量就从近2000亿元跃上6000亿元台阶,续写了中国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奇迹。
2011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6.9亿元,同比增长23.8%;工业总产值增长29.4%;财政收入增长37.1%;实际利用外资85亿美元,增长30.4%。继2010年GDP超越浦东新区之后,2011年再次大幅领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2012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200.56亿元,再创新高。

高速的发展强力地吸引着各方的投资,在企业家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错过了深圳,错过了上海浦东,千万不要再错过天津滨海新区。”
先试、先行、抢先机
滨海新区隶属于天津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东部、太平洋西岸,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248万。
上世纪80年代,当深圳特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时,滨海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滩,长满了芦苇。1986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并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1994年,天津市开始实施“工业东移”战略,建设滨海新区,把饱受发展限制的天津老城区的工业转移至地域广阔的滨海新区。1999年,时任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充分肯定了滨海新区的发展:“滨海新区的战略布局思路正确,肯定大有希望。”

尽管此时的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外贸出口、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它依然只是天津市属的一片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其所蕴含的空港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以及连接京津、可以辐射中国三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都未曾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开发。
直到2005年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所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际上更多地发挥各省市自治区主观能动性,由地方因地制宜规划出发展框架,再经中央批准实施。然而与以往大不一样——原来只能按照既有政策框架改革,此次却给了试验区更大的自主权,探索范围宽泛,即“先试先行”,外界普遍认为对于滨海新区来说,这是一项“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2008年,一份基于先试先行、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它将滨海新区定位为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东北亚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中国北方航运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生态宜居海滨新城。这一定位意味着滨海新区在中国东北亚区域中,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占据了领先优势。
不仅如此,《方案》还涉及了金融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设立有高度自由贸易区性质的东疆保税港等多项发展举措,政策之大胆和理念之新鲜,在当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