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万苏建:传统医学的推广者


2014-08-06 15:17:39     作者: 本刊实习记者 郭丽芳 王 明    字号: T|T    来源:

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医学的精妙传达给西方,是北京传统医学交流中心主任万苏建的理想。

道家文化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9岁那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街头玩木头手枪、玻璃球时,万苏建已经开始跟着父母学习针灸了。

时光荏苒,当年手握毫针的小小儿郎如今成了一个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其成就不仅仅局限于针灸,他将“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传统医学相结合,致力于养生、气功、推拿、针灸等,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得到了信任与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外医生与病人慕名而来。

 
万苏建在给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精髓。万苏建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学原理,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临床治疗及自我健康的整体疗法。说到将“天人合一”与传统医学相结合时,万苏建娓娓道来,“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医学与道家文化渊源很深。”

为了证明传统医学的科学性,万苏建在学习中查阅了许多医学典籍,同时还拜访了许多前辈和老师,如中国正骨名医罗有明、山东崂山匡常修道长、名医李厚芳以及冯玉祥之女、中国著名免疫学专家冯理达等。名师指导之余,万苏建每天早晨5点开始练习气功、背诵道家的经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万苏建告诉记者,“在给小白鼠做实验时就会发现,意念不同,它的反应就不同,所以良性意念很重要,这个意念传达下去达到的目的,叫生物能量。”他说,“把握主要在医生,病人放松就可以,医生要达到忘我状态,在给病人针灸时,医生完全放松,这个意念就很强。”

听上去拗口的理论,却是万苏建多年的修习结晶。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国外的养生学者或者医生来到北京传统医学交流中心向万苏建交流学习,他们都很崇拜中国的传统医学,不明白一根看似很普通的银针怎么就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为什么他们扎针和万苏建扎针的效果不同。通过学习,他们知道了中国的针法里面还有意念。

中西结合疗效好

汽车还未停稳,早已等候在村口的孤儿和乳娘们便迎了上来,拉住医疗队员们的手。

受宋庆龄基金会的委托,由万苏建教授率领的医疗队,自2013年4月以来先后数次奔赴山西大同县周土庄镇散岔村,为寄养在这里的152名孤儿和600多名乡亲们送医送药。

在散岔村寄养的152名孤儿,有三分之一患有脑瘫,必须进行长期治疗。这种疾病是世界公认的顽症之一,治愈率相当低。医疗队每月来这里进行一次治疗,万苏建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坚持下去。

除了救助国内的贫困患者,万苏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国外交流。他带着团队在国外学习交流医学,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医学科研和技术,而且对自己研究的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新的灵感和体会。

“穴位注射”理念是万苏建在美国芝加哥交流时,当地医生提出的,他们建议,在穴位针灸的同时,把药物注射进去。

 
越来越多的人不远万里前来交流

针灸是中国几千年继承下来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是中医,药物注射是西医,这样的中医结合方法万苏建还是第一次听说。他虚心向他们学习,咨询情况,但心里一直有个疑虑:针灸的针已经很细了,怎么还可以容下药物?

当地医生笑着打消了万苏建的疑虑:“这个不是问题,我们会研发特别的针,比你们的针要细,不仅可以扎进人体表面还可以把药物注射进去,当然,药物的剂量要十分注意。”

万苏建感慨,“国外做得精致而且量也少,每个针只有0.2毫升,同样的药品、同样的剂量,疗效却比我们强好几倍。”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8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更多>> 深度报道

泉州:一座与 ...

到唐代,泉州已经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口岸。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一起,成为世界性的两个贸易大港。

新“海丝”, ...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