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应怀樵教授的诺贝尔情结


2013-11-05 19:06:00     作者: 王凤 黄鑫    字号: T|T    来源:

在应怀樵的带领下,东方所树立了“三个提倡”:1、提倡“勤奋、创新、坚持、自强、和谐”;2、提倡“高、大、深、快”(即高度的智力追求,大胆的探索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快活的乐天主义)和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玻尔所”精神;3、提倡“坚持真理、自由讨论、互相尊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发展成为涵盖精神追求、道德情操的18条336字法则及幸福六大原则的企业文化,加强了东方所的文化凝聚力。

怀着对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理想追求,东方研究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与全国清华、北大等各大高校的合作,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行业高端人才,他们是虚拟仪器领域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8年中国虚拟仪器应用于火箭激振钱塘江大桥模态实验圆满成功;1993年3月,该仪器参加北京新技术展览会,并远赴加拿大参展获一致好评;1995年用于“长三捆”火箭全箭模态实验;1996年用于神舟载人飞船移动发射平台模态实验;2004年用于航天员超重训练设备臂架系统模态分析;2007年,在第二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会上,东方所的卓越贡献受到高度评价,应怀樵被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

身坚志强的追梦人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应怀樵的人生正是如此,已迈入古稀之年的他,经历了“3次中风、4次心梗、7次至阎王殿”的生命挑战,但面对这些险些夺命的疾病,他以超乎常人的坚定信念战胜病魔,执着奋斗在中国科研第一线,跋涉在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科学高峰上,为“虚拟仪器”的研发鞠躬尽瘁。

应怀樵的科研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他将自己的最大精力投入到虚拟仪器(VI)科学研究之中,自主创新121项新技术,攻克10大世界性难题并填补国内空白,特别是对“传递函数的测试及实时控制和反演关键技术”的成功突破,为提高虚拟仪器测量精度和范围开创了新途径,被认为“可与光纤之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高锟教授的‘光纤通信’相提并论”,使中美两国同步创造的虚拟仪器达到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水平,是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的成果。

截至目前,该成果产品累计销往2000多家用户,经济效益超过两亿元,打破了此类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外汇数亿美元。目前,已广泛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许多部门,参与完成上百项国家重大项目测试。如能在国内全面推广,其经济价值按中国2007年仪器产值估算,按软件取代硬件30%到一半计算,将产生600亿元/年到1000亿元/年的巨大价值,为促进技术变革和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发挥重大作用。

从1973年从事该行业以来,应怀樵始终走在国际前列,1979年他编纂的具有该领域应用成果的国内首部专著《振动测试和分析》出版发行,1982年《CZ测震仪与测震技术》出版发行,1983年出版了具有中国虚拟仪器早期构思实例框图的《波形和频谱分析与随机数据处理》,1985年提出了卡泰仪器和“把实验室拎着走”的目标,并将其变为现实。

面对日益多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应怀樵认为中国虚拟仪器产业化道路宽广又艰辛,“达到世界普及”,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信念。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应怀樵和他的虚拟仪器必将迎来光明的前途。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复兴梦里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科学家,应怀樵时刻瞄准行业前沿,2009年又提出了“云”智慧仪器概念,即“VI+互联网+物联网+网络高性能数采仪+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真正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目标。我们相信“云智慧时代”一旦来临,必将推动仪器领域的重大变革,开创当代仪器仪表和测试技术的崭新未来。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