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途径
司机赚不到钱,老百姓打不到车,双方都怨声载道;乘客和司机的纠纷也就日益增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各方讨论的热门话题。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
一是适当提高出租车的价格。
有人将与北京情况差不多的几个大都市出租车的价格进行了对比。认为北京出租车的价格还是偏低的。
北京出租车起步价10元,起租里程3公里,之后2元/公里;
上海的出租车起步价14元,起租里程3公里,以后2.4元/公里,超10公里后3.6元/公里;广州出租车起步价10元,起租里程2.5公里,之后2.6元/公里。
也有人提出:目前之所以在大城市会出现打车难的情况,中国出租车价格普遍偏低并由此引发的扭曲消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中国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与公共汽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同,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打出租车应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临时选择才对。
而在北京,出租车却成为了内地普通民众的经常性选择,这样的需求必然导致打车难的出现。所以,提高出租车的价格是必然趋势。
二是适当放开行政管制,打破出租牌照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有位经济学教授提出,诸多情况表明,打车难与北京出租车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有很大的关系。北京的出租车市场发展至今,在市场化程度上仍然很不充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政府管制带来的垄断所造成的。
北京市为了方便管理,严格控制了出租车的牌照,个人要想经营出租车业务,只能依附于出租车公司,否则就不允许干,如果干,就是违法的所谓“黑出租”。这样,出租车公司仅凭从政府那里独家得到的牌照就可获取丰厚的利润,而且是无任何风险的利润。
为了保住这一丰厚的利润,出租车公司一直要求北京市加强对出租车的市场管理,其实就是希望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出租车牌照,并且经常借助城管的力量,对个体经营出租车者进行打击,出租车公司的利益获得了保证,而打车难的问题却变得越来越严重。
由于出租车公司把住牌照这一主动权,而且各地都实行了出租车政府定价,基本上沿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使得这一行业基本没有了市场竞争,而由市场经济带给消费者的实惠也没有了。
一位资深媒体人曾说:解决打车难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政府放弃牌照管理,允许个体经营者进入市场,打破这个由出租车公司垄断市场的结构,改变目前出租车公司垄断市场现状。只要市场真正像一个市场,那么,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出租车服务的空白马上会得到填充,乘客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买到出租车服务,而作为自主劳动者的司机,在减去了那个“份子钱”以后,他们的收入也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解决了打车难之后,相信一部分人也就不再买车了。因为养车贵,又麻烦(保险、验车、保养、修车、加油等)也有风险,不划算,打车又很方便,自然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所以私家车也就少了,路也就畅通了,污染问题也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