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感和失落感的宣泄阀
“光棍节”的来历说法不一,被人广为接受的是起源于1993年几名南京大学学生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恩铭是该校93届的毕业生。他表示,自“光棍节”诞生起,学生们的热忱是逐年高涨,“虽然折射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愿景,但也暗指了对于当前现实生活状态的某种遗憾”。
《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表示,“光棍节”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不同,“光棍节”是由消费者创造的一个“伪节日”。一些年轻人选择过“光棍节”,主要想给自己的人生标记一个节点,在描绘自己此段时间生活状态的同时,也表述了自己之于社会的某种边缘感和失落感。
26岁的侯艳彬现在天津一家国企工作,一直单身的他非常向往情侣生活。他认为两个人比要一个人更容易获得快乐,有了女朋友自己会更有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幸福感也会增加很多。
周志强教授认为,“光棍节”是消费时代由消费者创造的节日,由于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叠加作用,单身青年觉得更需要一个情绪和情感宣泄的阀门。
凸显社会现状的晴雨表
“光棍节”的逐渐流行,反映了青年人婚恋心理的变化。据民政部门的统计,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平均结婚年龄已达到30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朱力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年轻人婚姻成本越来越高,结不起婚的现象越发普遍,进而单身人数比例也随之持续增加。另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很多人在恋爱、婚姻中的责任意识淡漠,频繁更换伴侣、婚前性行为等现象也开始普遍流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单身年轻人并不认为结婚是一件着急的事情,对于恋爱中的分分合合也能以平常心看待。他们会抱着娱乐的心态来看待单身的事实,并以各种戏谑、自嘲的行为高调地欢度“光棍节”。
吉林大学人口经济学博士刘帆戏称自己为“资深光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单身并非自身条件不足。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但相应的保障制度却没有及时建立,使大量青年无法稳定下来,进而失去了相应的婚嫁条件。“光棍节”给单身青年提供了大量信息交互的好机会,所以日渐受到追捧。
此外,“光棍节”的日渐火热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强力推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社交网站、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光棍节”提供了组织与传播的平台。单身青年有机会在网络中联合起来,彼此之间进行讨论、相互吐槽,将互联网和“光棍节”二者的娱乐化成分充分结合,使得“光棍节”概念迅速深入人心,并得以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