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坎昆当地时间12月5日下午,基础四国和墨西哥媒体气候传播边会在坎昆城内举行。
这次边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乐施会联合举办,来自基础四国和墨西哥的数十名气候、能源、农业研究机构和媒体代表出席了边会。各国学者、记者围绕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和气候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会议交流。
今日中国杂志社是在边会发言的唯一媒体,现将发言摘要如下:
很高兴有机会在美丽的坎昆用汉语同各位交流,这本身就体现出传播语言的多样性。我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今日中国》杂志的气候报道特点和中国媒体的气候传播策略。
我所在的《今日中国》杂志是目前中国文种最多的一本月刊,现用英、法、西、阿、德、土耳其文和汉文、藏文等8个文种出版11个版本。我们的总部在北京,在中东、拉美、北美和欧洲设有分支机构。同我们一起工作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个国际团队。
《今日中国》旨在对外介绍和说明中国,主要受众在境外。大家知道,近些年,气候变化成为国际间的热门话题。因此,为满足读者需求,环境与气候报道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次,我们为坎昆会议策划出版了英文版和西文版的应对气候变化专刊。专刊内容分几个大的板块:一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举措及其进展,四是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经历的谈判历程、历次谈判取得的成果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五是中国对坎昆会议的期望。除此之外,还穿插了一些公众、企业和NGO的努力,反映了他们的行动和声音。
作为出版者,我当然希望专刊受到读者关注,并有更多的媒体转载和引用。所幸的是,我们有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解振华、苏伟、黄惠康等权威人士亲自撰文,又赶上天津会议和坎昆会议这样的好时机,公众和媒体对气候变化话题异常关注。也许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吧,有90多个媒体先后转载本专刊文章。前几天我采访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总代表和高级气候顾问都称赞说,这个专刊对人们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进展会有帮助。
《今日中国》杂志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不断加强改进气候报道的过程,是中国媒体气候报道的一个缩影。
说来也许是个巧合,去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我正好在埃及开罗,同金字塔报社执行总编辑等资深媒体记者一起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自那以后,气候报道在《今日中国》杂志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一年来制作了70多个相关的环境与气候报道选题,包括此次气候变化专刊、节能减排专题、垃圾处理和利用专题、世博低碳环保节能的报道以及地震、泥石流、干旱、沙漠治理等专题报道。
我所在的CIPG还专门组建了环境与气候报道组,多次约请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气候组织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对报道组成员进行培训。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比如选派记者采访天津气候会议等。
有了这一年的铺垫,包括我在内,这次我们CIPG一共来了11个记者采访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
在中国,像《今日中国》杂志一样,其他媒体对气候报道也越来越重视。
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气候报道数量在增加。有人统计过去年的数字,中国环境报110多篇,南方周末80多篇。我估计,经历了哥本哈根会议的洗礼,大众对环境与气候问题更为关注,今年中国媒体气候报道的数量会更多。
二是气候报道版位更突出。气候报道从过去比较零散的版面和边缘的版位,逐渐发展到专版专刊,甚至头版头条,很多大报大刊开始定期出版气候专版。
三是气候报道主体多样化。开展气候报道的主体已经由几家专业媒体发展到报刊、广电、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形态。这次到墨西哥报道坎昆会议的中国媒体就有通讯社、报纸、刊物、网络和广播、电视等传播机构,具体记者数量不详。强势的电视媒体和快捷的网络媒体的加入,大大地改变了气候报道的媒体格局。
四是气候报道内容常态化。近年来,气候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立法和民众生活越来越近,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带来的是气候报道的内容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化,气候报道已经成为各类媒体常态性的内容。上海一财和广东南风窗等媒体莫不如此。
多年前,我在美国受训,我的美国老师是当地一家媒体负责人,他很想知道在中国由谁来决定媒体报什么不报什么。我当时告诉他,由我们总编辑决定报道内容的取舍,他不太相信。但这是真的。
现在,我作为媒体负责人,可以根据自己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角度,根据我的喜好和专长,来决定报什么不报什么,或者怎么报道。这中间当然免不了会受到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国家立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中国媒体所独有的,其他国家也一样。
媒体总是愿意被公众看成是客观、平衡和中立的,但事实上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当前气候报道的最大特点是,媒体各为其主各为其国。这是我们探讨气候传播策略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在此前提下,我对气候报道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要在基本态度上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造假、不回避、不操作、不炒作。
二要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用平民视角来做气候报道,体现媒体的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毕竟,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原本就是为了人类未来,我们的气候报道也应该落在人身上,为人服务。要把气候变化对公众生活的负面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公众的积极作用说清楚,这样有助于争取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举措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在国际间努力营造交流合作的媒体环境。各国媒体尽可能减少气候报道中的政治味、火药味,尽量让气候问题回归到科学和法律层面,避免激起公众情绪和舆论氛围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媒体应该扮演给力的角色,为推动国际气候谈判和国际气候合作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四要在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上下工夫。气候报道同气候问题相生相伴,气候问题解决不了,气候报道也会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因此,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以确保我们的气候报道更具有专业水准,包括通俗易懂地向公众阐释一些科学术语和专有词汇,帮助科学家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交流。
五要在传播载体上加强跨文化跨语言传播能力的建设,首先是实现多种语言文字的传播,让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公众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气候问题,并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同时帮助促进各国公众的相互理解。谈判的主体是各国政府,最终行动还要靠公众。我们中国人愿意更多地了解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举措,但中国人懂外语的毕竟是少数,如果在座各位所在的国家能够像中国出版多文种的《今日中国》一样,更多地推出一些多文种的出版物,我们两国公众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会更容易一些。
(感谢香港乐施会政策倡议经理苏培健先生为边会提供的翻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