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中国政府代表团高级顾问、国务院参事刘燕华4日在当地接受中方媒体采访时说,打破技术瓶颈、产业升级换代、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政府代表团高级顾问、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接受中方媒体访谈
刘燕华引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一份报告说,中国要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但其中的42种核心技术中国还没有掌握。因此,为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压力,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刘燕华认为,中国不能循序渐进、不能按照传统的办法去追赶发达国家,必须要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
曾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的刘燕华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应负的历史责任和人均碳排放的原则必须坚持。
为此,刘燕华生动地比喻:上天给地球上的每个人分了100个饼。有的人先吃了这些饼,长的比较壮实、也富裕了;有的人吃饼比较晚,甚至还没吃,现在还比较弱小、贫困。富人的饼快吃完了,但穷人手中还有;富人要跟穷人重新分配剩余的饼。甚至还有富人认为,反正穷人也没法看护自己的饼,“我们就放开吃吧”。
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如此。
中国现在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所有的资金70%用在基础建设上,30%用于消费。而西方发达国家则相反。
刘燕华告诉记者,能源消费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举足轻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大多数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根据能源消费量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估算出来的。测算排放量时,存在一定技术难题,很多是估算,不是实测。如果测算模型选择不恰当,排放量就容易被高估;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测算模型,就容易失去国际话语权。
“所以中国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刘燕华说。
中国政府代表团高级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中国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是经得起国际分析和咨询的,报告本身具有国际可比性。(中国外文局坎昆气候会议报道组策划 今日中国驻墨西哥记者曾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