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两岸经贸合作的喜与忧


2014-01-07 11:41:00     作者: 王建民 张 桦    字号: T|T    来源:

两岸经贸合作步入深水区

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呈现持续全面发展态势,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两岸经济本身的此消彼长及岛内社会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心态的变化,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多,岛内对两岸经贸合作可能对台湾经济冲击与忧虑有所提升,尤其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很大争议,无法顺利完成立法,成为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最大议题,也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步入深水区与困难期的重要拐点。

6月21日,海协会与海基会举行第九次两会负责人会议,并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又一重大进展,但却在岛内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民进党、台联党、绿营学者及少部分产业代表更是强烈反对,认为该协议签署是“黑箱作业”,对台湾经济、社会冲击重大,彻底将其污名化与政治化。《新新闻》杂志甚至在一篇社论中认为该协议签署之日是“台湾解严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随后又在该刊一期以“中国吞并台湾只差最后一里路”,污蔑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台湾经济、社会、政治的危害与影响。反对最激烈的印刷行业代表郝明义还辞去马英九“国策顾问”一职。随后,几乎在整个绿营势力参与的所有社会抗议活动中,都出现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标语或口号。特别是在部分民意压力下,台“立法院”国民党党团也向绿营势力做出妥协,达成“逐条审议,逐条通过”的决议,增加了服务贸易协议审查通过的难度,让外界对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前景更为担忧。

 
2013年4月20日,广西钦州港至台湾高雄港集装箱航线首航

为改变被动局面及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尽快通过,执政当局展开密集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宣传与讲解工作,尤其是积极与担忧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可能冲击的产业沟通,以化解争议。在台湾多个重要媒体的努力下,达成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就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这本是一个马当局对民众与工商界宣传服务贸易协议的好机会,但处于被动地位的苏贞昌却借“九月政争”放弃公开辩论,错失广泛宣导服务贸易协议的难得机会。

尽管如此,马当局一直积极努力宣传、解释服务贸易协议,并与绿营达成各办八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公听会,并在公听会完成后进入立法审议程序。而绿营则采取拖延战术,公听会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到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法审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受阻,严重影响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与深化,也让台湾岛内有识之士尤其是工商界与台商非常担忧,便开始化被动为主动,纷纷通过在媒体刊登广告、公开呼吁或拜会“立法院”各政党代表,希望绿营放手,尽快通过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台服务业发展寻找出路,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会。然而,绿营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场并没有改变与调整。结果,2013年年底前,台湾未能完成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法,未来能否完成,何时完成,仍存在变数。可以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及在岛内引起的巨大争议及立法受阻,是2013年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个重大事件,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步入深水区、困难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岛内出现两岸经贸发展负面论述思潮

2013年以来,台湾内部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负面思维与负面论述,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已对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未来两岸经济合作。

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论”。随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持续进行,两岸经济关系必然更加紧密,而ECFA签署与推动的目的,也是促进两岸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然而,2013年以来,台湾岛内原本已经存在或主要由绿营认知的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论点,逐渐为蓝营学者与马执政当局所接受,进而成为岛内一种共识,普遍认为台湾经济太过依赖大陆,台商对外投资“鸡蛋不能放在大陆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市场”,降低对大陆依赖。12月初,台“经管会”主委管中闵表示,“未来两岸贸易关系仍然很紧密,虽然大陆是重要贸易伙伴,但不希望大陆愈来愈大,而其值得注意贸易伙伴则是愈来愈小,必须要平衡,才能符合台湾战略利益”。这种认知与意识的形成,影响执政当局的政策决策,不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两岸产业分工出现“竞争大于互补论”。岛内出现一股认为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逐步从“互补大于竞争”转变为“竞争大于互补”。萧万长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两岸产业分工从过去互补大于竞争逐渐转变成竞争大于互补,造成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引起很大关注。随后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在“台湾投资高峰论坛”演讲中也明确表达了相同的立场与观点。台湾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与《财讯》杂志社长谢金河于11月28日参加民进党召开的第八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华山会议)讨论“中国经济转型与台湾发展策略”时也表示,“大家应正视台湾产业所面临的中国压力,两岸产业具有竞争性与替代性,且竞争大过互补”。于是两岸产业合作“竞争大于互补”已成为岛内蓝绿共同的两岸经济发展论述,而且很可能成为绿营两年多后大选的重要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论述。

两岸经济合作“失衡论”。2013年以来,除了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发展外,台湾人才到大陆发展步伐加快,引起岛内舆论的关注。于是萧万长在紫金山峰会的讲话中提出,“两岸经济规模的巨大差距,造成双方资金、人才、技术移动失衡现象”。蔡英文也表示,“两岸投资、人才及技术移动失衡问题日益扩大”。这一论点原本在绿营内部就已存在,但如今在蓝营内部也出现这一观点,可能会影响未来两岸经济合作。

大陆经济迅速崛起及经济规模的巨大,台湾经济相对衰落,而且两岸经贸合作尤其是ECFA的签署并没有改变台湾经济发展困境(其实不可能靠一个ECFA支撑台湾经济发展),岛内部分人士对两岸经贸合作对台湾经济的助力有所怀疑,并担心可能对台湾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出现了一股负面思维与保守思维,甚至反对声音,已逐渐影响到两岸经济合作,台当局的政策开始紧缩,于11月出台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更加严格的管制政策。面对岛内出现的这些新论述及其可能对两岸经济合作的不利影响,需要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利弊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既不能否定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的重大作用,也不能完全回避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一定要明白经济合作一定是利大于弊,就像经济改革与开放利大于弊一样,两岸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就是化解歧见,改变单边利益思维与负面思维,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将合作利益极大化,冲击极小化,实现共同发展。

 

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1

2013年,对于大陆和台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大陆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战略部署。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