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热点与突破


2014-01-07 11:29:20     作者: 王鸿志    字号: T|T    来源: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进入新阶段

2013年,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向常态化、宽领域、深水区迈进,为最终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提供了支持,两岸处在了“由经入政”的重要关口。

3月22日,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在福建平潭举行,本次会议由于有谢长廷子弟兵为主的绿营人士参加,提出举办两岸和平论坛及开启政治对话的建议而备受关注。

6月20日,继2012年两岸智库共同举办“台北会谈”后,又接棒举办“北京会谈”,标志着“红、蓝、绿”不同阵营学者交流走向常态化,并聚焦探索两岸政治安排。

 
2013年2月24日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前排右二)抵达北京

6月28日,由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任董事长的台湾维新基金会与大陆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在香港举行两岸关系研讨会,会谈被外界视为“红绿高端的第二次握手”,出席会谈的民进党“立委”占到党籍“立委”总数的五分之一。

10月11日,大陆的全国台湾研究会、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以及由绿营大佬辜宽敏创办、蔡英文重要幕僚罗致政任执行长的新台湾国策智库等14家两岸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共同举办的“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开幕,这是两岸首次由“红、蓝、绿”三种背景的单位共同举办的论坛,120多位学者就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等4个“深水区”议题展开讨论。

无疑,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是2013年两岸关系中当之无愧的亮眼成果。一是参与者的代表性更加广泛,由起初的“红蓝”学者对话到“红绿”学者接触,直至实现了“红、蓝、绿”三方同台研讨。二是对话走上机制化轨道,从不定期发展到两岸定期轮流举办的机制化形式。三是对话内容更加宽泛,从逐步摸索政治议题到大规模集中讨论敏感的政治问题。四是对话成果更加丰硕,由最初的思想碰撞到形成少数共识,再到形成10项共同认知并发表三方签署的纪要。五是研讨议题由外围到核心,研讨方式也从“各说各话”到“共同研究”,在两岸和平论坛达成的纪要中,规定要就相关问题组成课题组,开展共同研究。一年来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取得的成果,有望产生“聚沙成塔”效应,为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夯实基础。

两岸共推互设两会办事机构

2013年,两岸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与机制保障取得一系列进展,双方的经济纽带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3月21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同意将互设办事处纳入两会协商议题,这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议题进入实质协商阶段,随后两会进行了4次业务沟通。

6月“习吴会”上,吴伯雄表示将积极促成两岸互设办事处,这对两岸人民都有利;尽管仍存在若干障碍,包括内部沟通的问题,但国民党有信心和决心,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落实。

11月10日,中国国民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策纲领中,明确将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续协商与两会互设办事处。此外,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也于2014年初正式生效,为在陆台商及赴台投资者的资本及人身安全设下保障,也为解决两岸货物通关中的争议定下了标准。

6月20日,大陆海协会新任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举行两会第九次会谈,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2013年两会互设办事处及交流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未来两会一旦互设办事机构,将为往来两岸的民众提供更及时便利的服务,必将进一步巩固双方互信,把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到更高水平。而2013年两岸“投保协议”与“海关合作协议”生效实施,特别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不但为岛内大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也让广大台湾民众能够有机会更多地享受到两岸和平发展红利带来的保障和机遇。

 

王鸿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1

2013年,对于大陆和台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大陆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战略部署。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