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独特的麋鹿文化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到民国时期的地方志,都曾留下关于麋鹿的记载,在300万年香火延续的生命轨迹中,它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基础。麋鹿文化不仅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生态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由于历史上麋鹿家族运势走进低谷,麋鹿文化也随之销声匿迹。1985年麋鹿回归故土后,麋鹿苑和自然保护区不仅承担了拯救麋鹿及其栖息地的科研保护重任,更担负起了传承麋鹿历史、挖掘麋鹿文化的使命。
在北京麋鹿苑博物馆,有一个特殊的“世界灭绝动物公墓”。这里有100块“墓碑”,其中99块上,分别镌刻着不同鸟类或兽类的名字。墓碑一块压一块地倒在地上,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告诫人类,“珍惜生命,关爱动物”,因为每一个物种灭绝后,与它紧密相关的10到30个物种也会随之灭绝。世界灭绝动物公墓还有一块特殊的“墓碑”,那是人类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破坏它们的栖息地,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破生态平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绞杀下,越来越多的物种走向灭绝。终有一天,当其他的“生命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时,人类也将迎来自己的末日!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每年都接待大量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植树活动,构建“低碳大使碳汇公益林”,引导人们关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大丰,湿地教育、麋鹿文化教育已经普及到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麋鹿不仅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文人笔下,更走进了社会、走进了百姓心中。麋鹿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与令人瞩目的麋鹿保护科研成果相得益彰,在黄海之滨逐渐成为独特的区域文化,成为地方对外交往的一张不可或缺的名片,产生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各地有68所大、中、小学校在保护区建立了生态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近30万人次的青少年来保护区接受生态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麋鹿专家编辑了《中国麋鹿》杂志,出版了《野生麋鹿诞生记》连环画等10多种科普读本。大丰麋鹿种群的科普知识也被编入国家及省统编中小学教材之中。先后举办的中、日、韩、港、澳三国二地区亚洲湿地宣传周,以及中英400青年交流等大型活动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近60年的艰苦努力,麋鹿种群得以健康繁衍,历史悠久的麋鹿文化得到传承,并有机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成为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品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