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寻求全球生态建设的合作共赢——记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


2013-06-14 14:57:12     作者: 本刊记者 王媛    字号: T|T    来源:

和谐文明

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文明推崇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希望地球生态系统足够强大并能够不断进化,可以维持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如今,人类正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认识到全球生态系统正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由中国首先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非偶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崇尚和谐的人文观是中国人的文化精魂。

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知天、为天的概念,“知天”既是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借助自然资源获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福祉。“为天”是对自然界有所敬畏,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尽到保护之责。道家更认为宇宙是宏观的人体,人体是微观的宇宙,人类自己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更美好的前途。

 
北京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观众在看太阳能集热装置

张梅颖女士认为,当下中国政府在现实发展中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治国发展方略,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走向了文化自觉的境界。正由于现在人类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们更该有自救之道和自赎之知,重温中华文化中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思想理念、实践经验。她还指出,论坛倡导的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限于科技进步与道德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与张梅颖女士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希腊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他认为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有一个共性,就是强调和谐。和谐是一种美,是一种繁荣,是人类自由的体现。在希腊文化中和谐是最具美感、最有哲学意义,而在中国传统中,和谐则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意义。

安东尼斯·萨马拉斯同时指出,和谐跟我们今天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息息相关。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如何促进有限的资源和人类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如何在不同国家的需求之间实现一个平衡,不过分地消耗有限的资源,如何分享像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使用的水资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个人,过度强调竞争,过度消费,往往会作出很短视的决定,当前中国正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在全球健康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美国转变网络创建者兼总裁斯蒂芬·迪南表示,中国依靠自身的传统、哲学、健康实践、文化和经济,成为抗衡西方失衡的一股平衡力量。中西文化的结合,才能实现阴阳平衡,才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实现。

生态文明的建设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需要代表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决定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不仅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也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

求同存异

一个全球性的转变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往往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执己见,难免偏颇和冲突。企图就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类行为模式达成一致意见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必须要努力寻找方法,共同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问题。

在年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平等交流,畅所欲言,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言献策。

张梅颖女士认为,生态文明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参与建设的,如果能够放开成见,各抒己见,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明经验,不同的发展道路就不是对立冲突的理由,而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共计的基础和前提。

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指出,发展与环境,并非水火不容。严峻的生态危机,是在发展中出现的,要正确应对,不是要否定发展,而是考虑要以什么方式发展。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创新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严昭柱坚信,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人类也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克服它。比如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能源消费方式的改变,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布达佩斯俱乐部创始人和荣誉主席欧文·拉兹洛则提出了“星球文化”的概念,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求同存异。他说:“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全球相互联系的人类家族,并且作为人类大家庭的自觉成员,我们需要承担多重责任。”休戚相关、同一性,这些元素组成了欧文·拉兹洛所说的星球文化。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