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转型中的民间慈善


2013-06-14 11:25:00     作者: 本刊记者 孙超    字号: T|T    来源:

从长远来看,公益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整个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出现了暴发式的释放。在社会需要总体提升生活质量和进行新一轮包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改革的方向必然是“官民共治”和“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只提供大规模、全局性公共服务,而把大量社会事务转交给各类社会组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引导培育民间组织成长。公益组织将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承担大量不适合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例如照料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康复、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心理抚慰等多样化、专业化的细腻的服务,成为政府的重要帮手。这样的发展方向,就需要公益组织保持与政府的良好沟通与合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清楚了解社会需求和政府投入方向的情况下,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培养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民间“免费午餐”项目的成功证明了公益组织与政府沟通合作的必要性。起初“免费午餐”在湖南的兴起就得益于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之后又催化了国务院出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为每年投入160亿元的大型公共福利政策,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民间公益组织展开的慰问老年人爱心公益活动

今日中国:您怎么看待陈光标的慈善行为?

高华俊:陈光标以其个性突出、高调张扬的做慈善方式而引人注目。2011年以来全民参与的慈善大讨论中,陈光标式慈善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当然是褒贬不一,并无定论。虽然我们觉得陈光标式慈善存在某种缺陷,但毕竟是真慈善,捐的是真金白银,做的是身体力行,对其高调行事大体能够包容,也可以不惜赞美之辞。

我认为,成熟的慈善体制和理性的社会氛围应该鼓励和包容陈光标这样的企业家做慈善。慈善不应该有过高的道德标准,应该允许有缺点的人做慈善,保证社会的多样性。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这必定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讨论、学习和改进的过程,整个社会都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现代慈善。

这次芦山地震,陈光标呼吁全国企业家支援抗震救灾,并且继续身体力行。他做慈善的积极性和高调个性也依然故我,而质疑的声音小了,社会关注的是救灾行动本身,这可以说是近几年中国慈善发展的一个成就。

今日中国:有专家说“微公益”会成为一种趋势,您怎么看?

高华俊:微公益作为一种趋势正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其对公益发展的意义不同凡响。这一方面得益于现代网络通信的发达和自媒体的繁荣,提供了廉价快捷自由的交流沟通平台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由于公众志愿精神的觉醒和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形成了一种公益慈善“人人可为,随时可为”的观念。

微公益的动力来源于志愿精神和社会创新精神。从专业角度来看,其有序健康发展依靠的不仅是个人的觉悟,也同样需要先进的理念、公益创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微公益是一种极利于传播和普及的公益方式,它贴近每一个人,并让公益慈善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但是微公益也是一种需要组织和引导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漫流的水源。以壹基金为例,其一个人、一个月、捐一元钱的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是李连杰本人和壹基金的不断宣传和强化,二是银联在线支付、财付通、支付宝、Paypal、快钱等网络支付平台的支撑,终于开始被公众更多地接受,使其成为这次芦山地震募捐中吸纳公众小额捐款的大户,就是一个成功的微公益模式。但是另一方面,这次一些个人志愿者和小型公益组织在芦山地震中较盲目的行动,缺乏专业化的设备和技术准备,以及缺少与政府、大型公益组织的沟通与协调,说明微公益如果没有组织网络、信息以及专业能力的支持,就会影响到公益行动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占用有限道路资源、增加灾区负担等“帮倒忙”的效果。所以说,将微公益纳入中国建设现代慈善的整体格局之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今日中国:据您了解国外运作比较健全的慈善机构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高华俊:现代公益慈善上百年前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其组织体系之完备和专业能力之发达都是值得中国慈善广为学习借鉴,其中美国作为慈善最发达的国家,其经验尤其重要。美国一些大型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等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有着服务人类、改造社会的宏伟愿景,其公益事业对人类进步与世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基金会对于中国的学习意义还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慈善事业百年长青的秘密,在于它们不仅是花钱的机构,更是赚钱的机器。经过一代代基金会精英掌门人的投资运作,这些基金会一边大把花钱做慈善,一边积累起更大的可用于慈善的财富,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年来,由比尔·盖茨、巴菲特等新兴富豪慈善家们领导的“慈善资本主义”运动,又把他们祖辈们创造的慈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使得慈善事业成为全球性的社会事业,并在“硅谷”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发展出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家精神等新型公益成长理念与模式。同时,美国还拥有大量的社区基金会,他们立足于本土资源和解决当地社会问题,形成了规模宏大、组织精密、募款和服务能力超强的公益组织群。

相比之下,中国的现代慈善还处于发展初期。广大公众对现代慈善还比较陌生,而某些方面的政策也不利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成长,基金会的投资收入要像商业企业一样纳税,股权捐赠要缴纳巨额税收,公募基金会每年必须花掉上年收入的70%以上,非公募基金会每年必须至少花掉上年资产余额的8%,以至于慈善家们感慨政府对基金会的要求是“只准生,不准长”!同时,社会普遍对公益与商业的结合缺乏认识,对公益组织应该赚钱(赚的钱仍用于慈善)还不认同,而公益组织自身对于市场化的投资运作还很不熟练,中国慈善业的自我生长和发展的能力还十分欠缺。在组织化方面,中国基金会还缺乏资助型和运作型这种区分不同功能和发展路径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服务型公益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专业化服务能力欠缺,这些缺陷都需要尽快改变。

高华俊,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曾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会救济处处长、最低生活保障司城市处处长、社会救助司农村处处长等职,主笔起草《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等多个中央政策文件。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