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生态移民:不仅留得住,还要过得好


2013-03-15 13:50:03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卢茹彩 图/陶克图    字号: T|T    来源:

特色产业扩宽致富路

在红寺堡区红海村,冯自学一家是村里出名的甘草大户,他们带着村里人靠甘草发家致富。他们一家从同心县新庄集乡搬到这里,在老家,他们一家除了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还在农闲时靠采集野生甘草来增加经济收入。

2006年,作为支部书记的冯自学多次带村干部到甘肃和河北等地考察,他们最终决定,结合红寺堡的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甘草种植业。

当年,冯自学带动160户农民种植甘草1100多亩,次年甘草创收达500多万元,冯自学本人也被红寺堡开发区评选为“科技特派员一等奖”。为了加快甘草产业发展,冯自学牵头成立了“红海中药材产业合作社”,目前,全村甘草种植面积近万亩。

 
这是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乡冰沟村生态移民张志军搬迁前的家

红寺堡区新近建设的移民新村

随着甘草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销路成为横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当地的市场容量已经消化不了甘草产量,这极大地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为此,冯自学和村民们到广州、长沙等地考察,并在广州设立了代销点。同时,为提升甘草产品的品质,他们在2009年成立了益民中药材有限公司,进行初级加工,不仅提高了甘草的售价,也扩展了甘草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红海村的甘草和甘草产品销售到广州、湖南、湖北和河北的多家制药企业。

目前,冯自学兄弟六人基本都在从事甘草种植和加工,全家的种植面积近千亩,每年的纯收入有一百多万元。采访时,冯自学外出跑销售去了,他的六弟冯自禄告诉记者,目前,中药材公司已经配置了新的厂房和加工设备,会进一步对甘草进行深加工。而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到甘草种植这个行业,包括当时放弃种甘草选择跑运输的姐夫,又重新加入甘草种植的行列。

冯自禄说,当初从罗山脚下搬过来,村民们都非常愿意。因为在山区,缺水、靠天吃饭,一年下来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日子让村民们看不到希望。而现在,村里再也没人为吃饭问题犯愁。整齐的街道,清一色的砖瓦房,每一家的日子都过的相当红火。而冯家老四的“豪宅”更是远近闻名——复式楼房,全套的电器和家具,建起来花了80多万元。

而在红寺堡镇梨花村,村里特色的产业则是西红柿制种和中药材种植。据村支书马林介绍,除了传统的玉米和小麦种植,村子里有200家农户加入了西红柿制种专业合作社,为甘肃武威的一家公司提供西红柿育种服务,算下来,一亩地的收益平均在1.3万元。而村里成立的另外一个合作社是中药材合作社,由农户和一家药材公司组成。新的一年,村里希望能有更多的农户加入中药材合作社。目前,在村里带动中药材种植的甘肃老板姬明勇从村民手里按照7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来土地,然后村民在企业里打工,每天有70元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一倍。

“现在改变了过去强迫农民干的方式,都是引导农民自愿选择。”马林说,在见了经济效益后,农户很容易做出选择。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