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行走在胶片上的明星


2013-02-06 11:01:23     作者: 本刊记者 卢茹彩    字号: T|T    来源:

飒爽英姿 正气凛然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多为革命主义和英雄主义题材,因此,这一阶段的电影经常被统称为“红色电影”。电影中的男女角色多数都是受人尊敬的男女工人、战士,尤其是女性以劳动妇女为主。

对于那一时期的明星来说,他们面临向红色电影时代转型的问题,在旧时代演公子哥和太太、小姐的男女演员,开始接受“革命时期的文艺”对他们的要求。“明星”的称呼被“演员”和“电影工作者”代替,华美的旗袍和裘皮大氅也不再是他们的标准行头,而改为“一袭制服,一顶列宁帽,脂粉不施,素面相向”。

 
王心刚

上官云珠

祝希娟

谢芳

王晓棠

在这种转型中,孙道临(1921-2007年)和上官云珠(1920-1968年)颇有代表性。

在旧中国,孙道临出演了很多喜剧,在少有的几部影片中出演旧时代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主演了《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10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他对新的角色转变的成功,成为男演员的模板。

1941年开始演艺生涯的上官云珠饰演的大多是阔太太、交际花甚至是汉奸夫人。1955年,上影厂开拍《南岛风云》,上官云珠在片中扮演英姿飒爽、老练果敢的革命女英雄形象,一改在银幕上早已定型的交际花形象,把一个历经千难万险的女人公演绎得完美无比。后来她又在《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中饰演了不同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2年,各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或工人俱乐部的大厅里开始悬挂了22位电影演员的大幅照片,而那里以前挂的多是苏联演员的肖像。这些照片公开悬挂了将近两年5个月,可以说是新中国第一次“造星运动”,包括赵丹、孙道临、白杨、谢芳、上官云珠、王心刚、祝希娟、王晓棠等,几乎浓缩了当时所有的审美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王心刚和王晓棠。王心刚被称为“银幕上的第一军人”,他有着英俊的外表、坚毅的性格,主演了《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诸多红色影片,塑造的一系列正面电影英雄人物给一代中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形象。王晓棠在与王心刚合作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地下交通员金环、银环,其革命的形象被当时的观众视为梦中情人。祝希娟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一名苦大仇深的地主家丫头,后来成长为娘子军的代表,率领娘子军铲除了地主恶霸,24岁的她因此片一炮而红。

不论在哪个时代,在主流电影明星类型之外,几乎都存在知识分子气质的女演员走红,在这一时期,像《青春之歌》、《舞台姐妹》的主演谢芳一样的“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跟革命的女演员同时存在。

文革时期的男女演员几乎都是脸谱化的。女演员几乎都是大眼睛、浓眉毛,有着像男人一样健康的肤色,充满了力量感,女性的元素被淡化。这时候的银幕角色,大多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革命和工作是他们的主旋律。李秀明、于洋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   2   3   4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