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苏国粹向记者表示,中国在享受高增长的同时,做出了很大牺牲,包括环境方面、能源方面等等。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目前是实现转型的迫切关口。
社科院最新绿皮书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费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今后必将面临资源能源需求量持续上升、缺口日益扩大的问题。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必将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要求,因此实现“低碳转型”是未来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决策层面,经济转型亦成共识。在中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中,将“转变发展方式”定为未来发展的主线,将“加快结构调整”定为主攻方向。而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等方面来。
转型路上
自政府确立经济转型的政策方针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增长质量取得一定提高。
从宏观层面来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为42.6%,2012年这一数据已提高到44.6%。
201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中,第一产业1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0%;第二产业366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第三产业56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从全社会用电结构来看,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也验证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事实。
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看,内需成经济增长最大动力。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投资高1.4个百分点,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应当从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前不久曾呼吁政府通过进一步减税来促进消费。在柳传志看来,拉动消费首先要解决怎样让老百姓有钱的问题,“国家连续多年GDP增长很快,财政收入增加得更快,希望把这一部分税收,转移到老百姓的收入上去,比如税收减免给企业,让企业直接将这部分减免的税收补进企业员工的收入里去。”
从行业层面来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得到初步改观。从微观层面来看,GDP的增长对能源和环境的消耗在减少。此外,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到全球总量的1/4。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得以提高,2012年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53.5%提高到54.5%。
中国经济转型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重担。行政力量发展经济的低效率并未根本上改善,绿色GDP在制度设置上停摆,政府仍然过多地把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在身上。
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当务之急,是排除干扰,重启改革议程,切实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改革,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走法治之下的市场经济道路。”吴敬琏说。
内需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缺失、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利益集团的干预,都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必须把握主动,先破后立的难题。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向记者表示,转型的核心其实是认识,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已经下定决心大胆去做是我们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向记者强调,虽然政府非常重视经济转型发展,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太大。如果不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增长前面,经济转型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环境保护是经济转型中的头等大事。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最活跃的主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最具国际化特质和实力的企业之一——海尔集团掌门人张瑞敏有独到见解。
“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追求永恒的主题,但是它在现实当中可能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所有企业领导人都采取了所有的措施,要想使企业可持续,但是这一措施最后恰恰可能适得其反。”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称,有的企业不但不可持续,而且很有可能走向衰亡,所以要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很重要要找出一条正确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