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相同的文化基因,给闽台文化交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先天优势,2014年以来,闽台在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对接。
《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出版
2014年9月29日,在《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发布会上,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支平说他要“吐吐苦水”。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越来越开放,可是,编篡古籍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尽管如此,由他参与主编的两套丛书,虽然“吃了很多苦头”,但还是“得到了很多支持”,并如期出版。

这两套丛书是两岸协同努力的结果。《台海文献汇刊》60册,分为“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集成”、“台海诗文集”、“海疆文献丛编”、“民国时期台湾稀见刊物丛编”等四辑;《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一套定价6万元。该书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汇集闽南地区涉台民间族谱100种,均为首次披露。
这些族谱绝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少数修纂于明代。族谱以台湾人数排名前100位的大姓陈、林、黄、张、李等作为主要搜集整理对象,再根据某些特殊姓氏如连、辜等在台湾社会的重要影响程度,适当增补。内容上更加注重台湾政治人物祖籍地族谱的搜集,版本以1949年以前为主。
族谱大多秘不示人,收集可谓艰难,能得到海峡两岸的襄助,陈支平感觉“特别高兴”。他说,“台湾拿族谱出来要拜祖宗,举行仪式,是很麻烦的事情。可是听说我们要编辑这套丛书,很多人非常支持,很慷慨无私地贡献了出来。”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族谱备受各界重视。陈支平透露,“能看到的连氏族谱基本上只是手抄的两三册,跟他们沟通以后,连氏家族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把他们珍藏的最原始的族谱全部贡献了出来。”

一部族谱就是一个宗族的迁变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林彬说,族谱中不只是繁杂的家族小事,也有详述了历史上知名大事件的,可见到这些事件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这些族谱体例完备,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先辈艺文著述、祖先图赞、风水图等一应俱有,且富含闽南民间特色。
陈支平说,这些族谱分开来看是一个个家族、一个个人的拓荒史、发展史;合起来看,则是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之传承。他透露,在《台海文献汇刊》中,收有福建武夷山一次大战时安置台湾移民的记载,此类记载,他认为,“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台湾现有居民大约80%来自福建,而其中70%是从闽南移民的。从家族史的记载也能反映两岸的血缘关系与文化渊源。”陈支平说,接下来还计划为福建地方姓氏建立数字博物馆。
看到“大部头”的丛书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表示“很是震撼”,他认为,这两套丛书的发行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推动学科建设和新的学科增长点的产生。”
新书首发式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主办。两套丛书均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编纂,分别由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台文化研究方面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是海内外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教授陈益源称自己祖上是漳州人,这次赶来参加首发式,有一种“与漳州乡亲一起进京的感觉”。
陈益源说,“成功大学这五六年来,特别以闽南文化作为人文发展的重点,几年前,学校就想建立一条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金厦成功(金门大学、厦门大学、成功大学)之路’。”
他表示,“刚刚接受了汪毅夫老师的建议,可将这条‘路’再扩大成‘闽南厦金成功之路’。”以此打造一个“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合作平台”。他希望四所大学“在这个轴线上加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
陈益源说,“族谱是血脉相连的凭证,隔着海峡、隔着一些特定的时空及事件,血脉如何再相连,学术界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让这些珍贵文献重新出土,让这些过往的记忆能被重温。”他强调,“立足闽南、跨越两岸、走向世界”的闽南文化研究有着令人期待的合作前景。
成功大学推动闽南文化研究,已起步多年,曾经举办过6次闽南文化论坛,且和马来西亚的大学探讨过闽南文化的议题。据了解,第7次闽南文化论坛于2014年11月下旬召开,将邀请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大陆等地专家讨论“闽南民间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拓展闽南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据悉,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将于2015年2月挂牌成立,未来不仅将延揽两岸人才进驻,也会结合岛内多所大学共同研究闽南文化及文献。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表示,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两岸民众精神生活中。《台海文献汇刊》与《闽南涉台族谱汇编》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