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踏上了台湾的土地,开始了为期四天三夜的访台行程。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治65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访台,缔造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里程碑,巨大意义值得历史铭记。

从微观层面来看,张志军此行,除了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会面,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留给了台湾基层民众,在不到80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从北到南走访五县市,用脚丈量,用心倾听,充分向台湾展示了大陆官员希望“知台”的努力和善意,也传递了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心,同时更收获了台湾民众的欢迎、理解与媒体舆论的普遍肯定。可谓步步出彩,意义深远。
两岸跨“雷池”一步
6月25日午时,挤在新北桃园机场的几百位记者跃跃欲试地等待着一位特殊访客。中新社的驻台记者陈晓愿也是其中一员,他在等待的空闲把一张航班监测软件截图发布上了微信朋友圈,并写道“见证历史的一刻到来,很多记者迫不及待地定位航班位置。”在图片中,从北京起飞的CA185航班已经处于台湾岛的西海岸线上,位置不断向桃园移动。
十几分钟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乘坐的这架班机稳稳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走出飞机的张志军笑意满满,他大方地用并不标准的闽南话向着台湾民众打了个招呼:台湾乡亲大家好!
这的确是历史性的一刻。作为1949年之后首位登上台湾土地的大陆主管涉台事务的最高级别官员,张志军的这一步,被舆论视作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关键里程碑。“我们这次从北京到台湾,飞行用时不到3个小时,但是迈出的这一步足足用了65年。”张志军如是说。
在1949年后漫长的几十年中,国台办主任到台湾参访,一直被认为如“天方夜谭”般难以想象。不论是两岸在战争年代的炮火纷飞,还是在对峙年代的长期隔绝,甚至是即使在“两岸和平发展”的今天双方仍旧存在的深刻政治分歧,都让“国台办主任访台”成为两岸间最敏感的议题之一。
但张志军还是来了。这一步,也被很多媒体认为是跨越“雷池”的一步。由于在两个多月前,台湾“反服贸”游行的影响,曾让张志军年初就许下访台承诺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越是这样艰难的时刻,越需要双方强化互信,增进共识,张志军的“如约而至”,充分显示出大陆方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诚意。
张志军此行的一大主题是与2014年2月曾到访大陆的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进行第二次会面,实现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互访。这是落实国台办和陆委会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重要一步,对于提升两岸交往制度化水平、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25日下午,张志军与王郁琦在紧邻桃园机场的华航诺富特饭店举行第二次正式会面。两个小时的会面中,双方讨论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若干事宜,表示要继续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更好地回应两岸民众的期待,不断造福两岸民众;继续完善国台办和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两部门的沟通,妥善处理和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两岸民众。
此外,双方还在促进经贸合作和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共同研究、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大陆旅客在台湾中转、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继续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大力支持开展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学生的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
台湾《联合报》刊登的专家文章就指出,从“张王会”的各项共识可以看出,大陆已经释出了实质的善意,显示大陆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实际行动化解不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