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两岸新闻交流期待破局


2014-02-13 08:46:48     作者: 李 徽    字号: T|T    来源: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用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的这句名言,来对照新闻媒体在两岸关系中的独特作用,似乎再恰当不过。

2013年岁末,一场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媒体的责任”为主题的两岸媒体前瞻论坛搅动了涉台媒体圈。两岸超过70家主要媒体高层以及研究两岸关系、新闻传播的知名专家学者等100多人聚集一堂,围绕媒体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责任展开研讨。

 
论坛全景

这样的阵仗,前所未见。一位参会的台湾媒体人就对记者直言:台湾这些主流媒体的高层们就算在岛内,也鲜有机会凑得这么齐。正是对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把这些两岸媒体的“操盘手”们聚到了一起。

作为近年来两岸新闻界举办的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广覆盖面的高端新闻论坛,该平台对提升两岸新闻交流水准、进一步发挥媒体对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推动作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破冰领航 波折中前行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两岸交流的历史中,新闻人总是先知先行。1987年7月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体制,台湾新闻界敏锐地嗅到可能将很快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讯息。当年9月,《自立晚报》抢先派出记者李永得、徐璐两人取道日本赴大陆采访,成为1949年以来首批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

在日后所写的书中,徐璐和李永得曾有这样叙述:“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就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而言,大陆确实仍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却不能不对它的试图改革视若无睹……”这样的叙述一针见血地反映出,两岸多年隔绝竟然累积了这么多误解,而增进了解又显得多么的迫切。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宣读共同倡议

可以说,在台湾当局酝酿要不要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之际,正是两岸媒体人果敢地扯去了人们心头最后一丝顾虑和阴霾,为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民间交流大门的开启,做了最有力的推手。1987年11月,台湾当局终于正式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同月,大陆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发表谈话,明确表示“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这为台湾新闻界踏足大陆打开了方便之门。4年之后的1991年8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借采访“闽狮渔事件”登台,成为首位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也标志着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序幕拉开。

在参加本次论坛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看来,20多年前,正是两岸媒体人秉持两岸同胞要接触、要交流的民族意愿,冲破藩篱,先试啼声,书写了两岸关系的一段佳话,体现了两岸交流媒体先行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

而在民进党执政的8年里,新华社及人民日报的驻点资格被取消,两岸新闻交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两岸媒体人特别是台湾媒体人本着职业道德和社会良心,顶着巨大压力,客观反映台湾社会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反映台湾同胞反对“台独”分裂、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烈呼声。在新华社副总编彭树杰的眼中,两岸关系能够拨云见日,两岸媒体居功阙伟。

2008年5月两岸步入和平发展道路之后,两岸媒体人以极大的热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鼓呼,通过大量的努力鼓舞了两岸民心,也影响了国际舆论。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认为,纵观两岸新闻交流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两岸主流媒体既是见证者和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本届论坛的主办方——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正是两岸新闻合作探索的先行者之一。央视与台湾媒体的合作最初只是互相提供信息、一起采访等相对简单的形式,而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到合办活动、合作节目、联合采访、共同播出等多种形式,交流的范围和领域持续扩展。该频道的《海峡两岸》栏目可谓开风气之先,作为央视第一档更是唯一一档涉台新闻时事评论栏目,已有十几年历史。在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看来,该栏目通过与两岸嘉宾的连线,针对两岸政经、社会、文化各层面新闻跟踪报导并评论与深度剖析,对时事热点议题或新闻历史人物提供深刻的比较分析,从两岸社会内部焦点到周边国际环境,涵盖范围巨细靡遗。而该栏目在两岸的受欢迎程度,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两岸民众对此类资讯的极大需求。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2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