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开启民间政治对话大幕


2013-11-05 18:13:15     作者: 文、图 |田云鹏    字号: T|T    来源:

本届论坛所研讨的四项议题,被大陆主办方代表,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成思危形容是“沉甸甸的敏感问题,在过去是不可能也不敢被触及”: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两岸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的安排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可以说,两岸政治关系这一政治定位问题是所有两岸政治议题的关键和首要。

此外,“两岸涉外事务”议题是所有两岸政治议题中台湾民众最关心、也是社会敏感度最高的问题。在成思危看来,“两岸安全互信”议题不仅事关两岸安全,也与亚太安全格局息息相关。“和平是两岸最大的公约数,和平制度化是两岸人民的共同企盼,‘两岸和平架构’议题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将论坛命名为和平论坛的最主要原因。”

台湾主办方代表,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对两岸政治议题有着同样的理解,他说,就当前两岸关系而言,什么是“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其内涵是什么?实践的策略、步骤和途径为何?这是两岸目前及未来面临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以诚心、耐心勇敢地面对、探索、研究解决。

 
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作为论坛特邀嘉宾发表开幕致辞

在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朱新民看来,过去5年来两岸共创最珍贵难得的成果就是替两岸人民赢得“稳定的和平”,这个成果的维护与巩固需不断地呵护与灌溉。

记者注意到,在这场对话中,与会者在坦诚表达各自立场,互相倾听对方心声的同时,也进行了观点的碰撞和智慧的激荡。俗话说“理不辩不明,木不钻不透”,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乃至两岸的政治商谈正如钻木取火。钻木取火过程中的“摩擦”与“碰撞”也正是互相磨合与激发的过程。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在台湾一向扮演“深绿智库”的新台湾国策智库,是本届论坛台湾协办单位之一。而出于重视和尊重,在论坛主会场的背景板上,该机构在台湾协办单位中被排在首位。

对此,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表示,在以往大陆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时,虽然也邀请绿营的学者和专家参与,但是从未有过绿营智库协办的先例。这次绿营智库协办两岸政治议题研讨会,对于两岸来说都是一个突破。

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一直被看做是“深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了论坛首场“两岸政治关系”专题研讨。他说,讨论将结束时,社科院台研所余克礼所长非常客气,留出几分钟请他发表个人见解。吴荣义先后两次发表有关两岸政治定位的主张,并认为论坛非常坦诚,今后类似的讨论他愿继续参与。

民间共识——或可影响两岸决策的“蝴蝶效应”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与会者共进行了4场主题演讲,发表16篇鸿文,邀请16位评论人对四大议题进行评论。虽然针对四项议题的专题讨论没有对外开放,但在10月12日的闭幕式上,两岸14家主、协办单位共同签署发表了《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中陈列了10点与会各方的“共同认知”,同时还指出了7点尚待解决的分歧。论坛成果并没有以“共识”的形式出现,但显见与会者的共识大于分歧。

针对待解的难题,两岸与会者通过《纪要》指出,两岸关系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各方存在立场差异和意见分歧,对此唯有竭尽善意和诚意,经过不断深入的反复研讨,方能求得看法趋同或一致。

通读2600余字的《纪要》不难发现,行文习惯不乏“台湾手法”,名词和提法多有“大陆风格”,可见《纪要》是两岸民间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包容。闭幕式上,代表台湾主办方发言的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董事高思博指出:“这是14个主、协办单位的才智之士经过无数回合的论辩和沟通所产生的、字字推敲的作品”。他同时认为,《纪要》文字精要、言简意深,足以为本次论坛画上完美句点。

周志怀在代表大陆主办方发言时同样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届论坛是两岸众多民间智库第一次集中讨论两岸重大政治议题,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开启。第一次由“红”、“蓝”、“绿”签署的《纪要》,充分体现论坛参与各方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历史会证明,只要政治议题协商开始,并能获得具体成果,那双赢一定会如影随行。”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期间,“深绿”学者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图为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被媒体包围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表示,“红”、“蓝”、“绿”立场的两岸人士很少有这种机会可以放开心胸,打破禁忌,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纪要》适度区隔了一致性的意见和尚待解决的分歧,在正视分歧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是和平发展这一漫长过程中一个好的开始。

好的开始即是成功的一半。各方与会者“百家争鸣”而能“求同”,开诚布公坦承“存异”,在不断努力巩固成果的同时,进而务实探讨解决难题之道。相信假以时日,这些问题也都能够在两岸民间智慧的碰撞下破题,向实现共同的目标迈进。

对此台湾媒体也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台湾《联合报》文章称,“尽管观点交锋中擦出火花,弥漫一丝硝烟味,但双方最后仍寻找到共同的认知,也找出待解决的歧义点,已是值得肯定的一次试验。”

对于这些两岸民间层面的碰撞与共识,周志怀认为,论坛的各种观点或许会发生蝴蝶效应,可为两岸决策者提供可资参考、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同时,作为知识精英的声音,必然会影响一般社会大众,引导社会民意走向,从而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开展两岸政治对话的社会氛围。

“和平论坛的真正关键在于这样的一个机制持续运作下去”,在张五岳看来,让大家越来越有共识,让分歧能够逐步消除和化解。和平发展的问题从来不靠言语上的宣示,还是要看实际的作为。

知易行难。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不仅需要坐而论道,更亟需起而践行。而面对得来不易的两岸和平发展格局,积极携手共建两岸和平稳定架构与有效机制,确保台海和平并共创两岸人民福祉,是需要两岸有志之士持续探索的课题。无论是《纪要》中提出的论坛主、协办单位将研商组建两岸和平论坛常设机构,亦或邀请两岸学者组成若干课题小组,开展共同研究,都是在努力壮大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最终为两岸关系走向海阔天空寻得康庄大道。

在《纪要》的最后,人们看到第二届两岸和平论坛预定于2014年在台湾举行,这一表述透露的积极信号,也令两岸充满期待。

作者:中国台湾网副总编田云鹏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