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艾斯特庭院里的《牡丹亭》


2013-02-06 14:28:26     作者: 张 娟    字号: T|T    来源:

美国观众听得懂昆曲吗

谭盾将原著的55出折子戏浓缩为4幕,讲述了杜丽娘苦恋书生柳梦梅的故事。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初会,梦醒后因寻求梦中爱人不得而抑郁成疾,在孤寂中死去。她生前留下了一幅自画像,柳梦梅正是凭借这幅画像,令她起死回生,二人终成眷属。

据了解,在来美国演出前,谭盾执导的这版《牡丹亭》在上海市郊朱家角古镇课植园内已上演了两年,美国媒体称之为“公园里的莎士比亚”。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后,力邀谭盾到大都会的艾斯特庭院来演出。

 
《牡丹亭》剧照

艾斯特庭院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一处具有明代风格的中式园林,被誉为“纽约的苏州园林”,是由在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约翰·雅各布·艾斯特四世的儿媳妇艾斯特夫人所捐建。艾斯特夫人在北京度过一段童年时光,对中国文化富有感情。建园工程于1980年1月开始,1981年6月正式落成。由园林大师陈从周设计,原型取自苏州网师园,26位中国工匠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建成,这也是中美两国之间第一次园林文化的交流。这一庭院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正在举行大型展览《中国花园:亭阁,书斋,退隐之地》。何慕文希望可以让美国观众在中国庭院观赏原汁原味的中国戏曲。

美国观众是否听得懂昆曲?何慕文对此有着独到的理解:“就像世界各国的人都能欣赏意大利歌剧一样,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懂意大利文,但语言、服装、文化的差异不影响我们对歌剧本身的喜爱和欣赏。我相信美国人也一样会喜欢中国的传统戏剧,不会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朱万金认为,“《牡丹亭》叙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全世界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2012年正值中美建交40周年,在这个时刻将《牡丹亭》这样一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昆曲名著搬到作为世界文化之都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演出,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对于中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我喜欢中国的京剧,也喜欢昆曲,最喜欢演员的服装,简直漂亮极了。”卡洛尔告诉记者,当然她欣赏到的不仅仅是演员华丽的服装,通过英文字幕,她看懂了《牡丹亭》的剧情,“这部戏讲述了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演出很棒,非常与众不同。”美国观众柯珠恩告诉记者,她很赞赏谭盾对《牡丹亭》的现代演绎,认为这个浓缩精华版本在西方观众这里产生了共鸣。柯珠恩是一名展览策划人、中国艺术史研究家、摄影家,那些冗长的传统昆曲常常会令人昏昏欲睡,但这次谭盾版的舞台呈现则令人赞赏。

朱万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70分钟版本的《牡丹亭》对于如何改良中国古典剧种,使之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具有重要的革命性的意义,因为即使在中国,古典戏曲的观众也越来越少,很多很优美的传统戏曲剧目很长、节奏很慢,已经不适应当代人的欣赏要求。这个浓缩版本的《牡丹亭》主题清晰、人物简单,画面唯美,拉近了观众与表演艺术的距离。从国际间文化艺术传播与交流的角度来看,要让中国传统艺术被西方受众接受,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以昆曲唤醒“沉睡”的园林

在首演前的2012年11月29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特地举行了一个贵宾预演专场和酒会。当晚来观看预演的几乎是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界的名流,法国罗浮宫、大英博物馆乃至莫斯科、柏林等地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也来到现场。此次演出的联合出品人、美中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女士在致辞时阐述了演出活动的意义:“把中国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带到世界顶级博物馆中,在美国最重要文化场所向观众展示中国文化,不仅对于昆曲艺术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对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是一次全新的文化尝试。”

谭盾也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下一步目标。“我5年前就想要在园林里做昆剧,这个项目我做了5年,今晚,是我梦想真正走上轨道的一刻。我一直在寻找中国美,我发现它藏在园林和庭院,但如何去找?今天,我在纽约找到了中国美,它在声音里、在空间里、在昆曲里。再过5年,你们就会看出我做这个项目的‘阴谋’。”谭盾到过世界各地,发现几乎每一个大都市都有一个中国园林或东方庭院,大都是中国结拜的姐妹城市,或是当地华人捐的,这些园林美极了,却都像沉睡的美人,无人问津。“我开始梦想,我要把昆曲《牡丹亭》带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园林中去,用昆曲和音乐,让睡美人重新苏醒。”

据了解,此次演出之后,美国其他城市已向《牡丹亭》抛出绣球。而法国罗浮宫和大英博物馆,也对这个项目表现出极大兴趣。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