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元素 变形 金缸


2014-08-06 14:47:41     作者: 唐元恺    字号: T|T    来源:

由《阿凡达》创造的,占据中国内地票房榜首4年有余13.78亿的记录,于2014年7月7日中午被超越!《变形金刚4》(以下简称《变4》)破此纪录仅用10天半,平均每小时入账552万元人民币(足够当年张艺谋拍9部《红高粱》),但这尚非最终结果,只是一个开始,却至少已完胜北美市场。

在中国,《变形金刚》本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人是看着、玩着它们(动画、玩具)长大的,正如美国一报道所言,“金刚”越来越少依赖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因为其导演知道,无论他拍什么,拍成什么样,人们尤其是中国观众都会去看的。更何况此次《变4》“中国元素”密集发力:超半小时的动作场面发生于香港,又不时出现其他内地城市,令中国观众确实倍感亲切——大喝中国奶,更有中国车、银行卡,乃至鸭脖子。

《变4》上映以来,媒体、网民纷纷愤评该片玩植入广告玩过头,塞中国元素太生硬。其实,讨好中国观众,广告里“插电影”,均是为让金刚变“金缸”,觊觎的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有望第一,只是时间问题)。当年《阿凡达》公映时全中国银幕总数不足5000块,如今已突破2万大关,其中3D银幕超过1.5万块,比4年前翻了20多倍。

北京电视台一节目曾迅速“反应”,把《2012》看作好莱坞第一部正面集中反映中国元素的影片。中央党校范玉刚教授也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用平等视角看中国,表现在电影里已不再是被“俯视”的他者,抑或东方情调的“奇观”,可谓东西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动初现端倪。

事实上,从默片时代至今,华人与中国形象、元素在西方电影里的时间跨度近乎百年,却也是长期被傲慢与成见塑造的形象。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诺克斯提出被后来西方作家奉若圭臬的“推理十诫”,其中一条格外扎眼:“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中国人民大学蒲媛媛博士认为,在种族歧视与东方主义思维的控制下,好莱坞等西片中的东方世界始终披着神秘、诡异、妖魔化外衣,致使中国形象一再被误读。还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对中国充满好奇,却又根本不可能利用有限的信息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于是,很多创作者争相通过一些口耳相传的概念碎片构建出自己脑中的中国人形象。并且,西方银幕上的华人和中国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风貌,其支点除了国家关系的远近外,也决定于文化交流、“彼岸”公众对“此岸”的认知程度。

“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于1919年执导了其最后一部杰作—《娇花溅血》,算是把一位华人塑造成了正面形象(待人和善,恋情跨种族),只是想必中国观众会无法容忍于他的斜眼、吸毒、萎靡不振、毫无阳刚之气。1937年,在中国军民英勇抗战激起国际公众同情和另眼相看的背景下,根据美国最早以中国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大地》风靡全美,并获奥斯卡多项提名,女主角荣膺影后。但此类影片也在无意中制造了新的华人的刻板形象。

1990年代以来,中国元素在西片中日益增多,已多站在客观与正面立场。如将中国故事和美国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花木兰》。2008 年,《功夫熊猫》更是市场功夫了得,令不少中国观众大感过瘾,例如“国宝”一口气说了一堆英文之后突然字正腔圆地冒出中文“麻将”两字。不光如此,片中很多细节都很好地展现了“中国色彩”,让观众领略到惊艳的东方古老文明。依据电影专家饶曙光的说法,近30年来,这部动画片的导演之一奥斯伯恩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必须看到,好莱坞电影创作和生产者正在花大力气研究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再巧妙地利用中国元素来赢得中国观众的好感。”

中国同行应该反思:中国有功夫、熊猫,可中国电影却鲜见“功夫熊猫”!而功夫也需“工夫”。2012年,拍过《蝴蝶》等名片的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决定拍部纯中国影片《夜莺》,为此,他花了一年半学中文,“学汉语才可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不只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他还在中方制片人安排下久居中国,遍访各类家庭,更变形为“记者”,不停提问细节问题,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使之产生疑惑的事情便会去问“您为啥做出这样举动”之类的问题,“我最大优点是善于倾听,它贯穿了《夜莺》整个创作过程,其间不停调整修改。”

这位百年间真正执导一部中国影片的国外名导第一人,在2014年4月北京电影节当评委期间,特意接受《今日中国》独家专访,表示“法国人几乎每天都在谈论中国,但他们并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以至于他觉得在仍有人用“有色眼镜”或“望远镜”看中国的情形下,自己有责任来纪录一段真实的中国,“把真正的中国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我讲了一个非常原生的中国故事,也用了一种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叙述方式,因此能‘走出去’,可以让西方观众更容易看懂这个故事,认识中国。”说此话后的1个月内,在法国院线率先公映的《夜莺》,票房迅速击败5月份同期上映的由施瓦辛格主演的商业大制作《破坏者》等强大“对手”,接着又连映数周,7月初已变身为第一部在全法最卖座的中小成本非商业类型的中国影片。此前,它还在美国的一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观众大奖”。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8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更多>> 深度报道

泉州:一座与 ...

到唐代,泉州已经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口岸。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一起,成为世界性的两个贸易大港。

新“海丝”, ...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