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利普·弥勒,《夜莺》"> 用电影传播真实的中国_今日中国

今日中国


用电影传播真实的中国


2014-07-17 16:31:47     作者: 本刊记者 刘澄子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费利普·弥勒阅读《今日中国》法文版杂志

 

 费利普·弥勒获得中法合拍片“优秀展映影片奖”

 

2014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因电影《蝴蝶》而名声大振的费利普·弥勒携新片《夜莺》亮相北京民族电影展点映环节,主办方授予了这部主要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拍摄的中法合拍片“优秀展映影片奖”。

几年前,费利普·弥勒开始学习中文,到中国各地考察,并坚持用汉语拼音记日记,为在中国拍摄电影做准备。

探讨生活意义

2010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中法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法电影合拍协议》。同年,法国政府机构牵头与中国签订了8部影片的合拍计划,将双方的电影“合约”落到实处。根据合拍计划,只要是中法合拍片,在中法两国均可被视为“本土片”,不受电影进口配额限制,也不占用分账大片的名额。

费利普执导的《夜莺》就是头一批中法合拍影片之一。作为“吃螃蟹”的人,他难掩兴奋,广而告之自己的法国朋友们:“我要去中国拍电影了。”

“我很热爱中国,到中国来拍摄这部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也有了很大的差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城乡差异都没有中国这样显而易见。”费利普说,“在现实生活中,我非常喜欢中国现代的、快节奏的、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回到法国巴黎,回到我住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好像进了一个博物馆一样。”

 20144月,费利普·弥勒带着刚刚制作完成的《夜莺》飞到了北京。这是关于一位出身农家的爷爷、一个成长在现代都市的孙女和一只18岁“高龄”的鸟儿结伴远行的故事。其中一老一小两种生活模式之间碰撞出来的笑料充满温情,却又引发思考,折射出现代中国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似乎也犯了一个世界性的通病——高速生存(breakneck speed):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停不下来,静不下来。

“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人活着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费利普说,“在中国,会非常容易发现这种变化,人们因为非常快的社会变革,天天忙,‘心’却丢了。但是,人活着真正的意义,是仅仅追逐金钱和名利,还是想寻找一些受到传统价值观影响的、心灵和道德上的东西,这是需要思考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如何平衡的问题,就像中国现在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和谐。”他伸出双手上下晃动,模仿着天平的动作。“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在追逐物质的同时,又能保存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做这样的工作。”

 

原生的中国故事

2002年,费利普·弥勒凭借电影《蝴蝶》走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壮丽的法国森林,天真无邪的孩童,仿佛让人乘着时间飞船回到了各自的小时候。《夜莺》的制片人宁宁就非常喜欢这部“画面唯美、漂亮精致、充满正能量”的影片。

2009年,来北京参加中法合作交流活动的费利普·弥勒结识了宁宁,两人为未来的合作搭上了线。到了2011年,《夜莺》项目开始选景,费利普走遍了中国的大西南地区,终于在广西与湖南、贵州接壤的三江县境内找到了的一片完好保存着侗族木楼建筑、服装服饰和生活习俗的村寨。“我想拍一部美丽的中国影片,这里的山水、人文都符合我的要求。”费利普说。

“中国现在还不被很多人所知,有时候甚至是被误解的。”费利普说,“法国人几乎每天都在谈论中国,但真正来中国的人很少。他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只会相信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中国的样子,比如说污染等消极的方面。其实中国不是这个样子的。”他说,“我有责任来记录一段真实的中国,将真实的中国传播出去。”

费利普认为,《夜莺》跟其它合拍片最大的区别在于整个故事的结构。“我讲了一个非常原生的中国故事,所有的演员和整个故事都是中国的,但我用了一种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叙述方式,这使得这部影片会有国际影响力,能‘走出去’,能让西方的观众更容易读懂这个故事。”

事实证明,费利普把这个中国故事讲很成功。《夜莺》5月份法国上映期间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在票房上一举击败同期上映的由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商业大制作《破坏者》(Sabotage)等强大“对手”。法国BeauvaisCinespace影城点映该片时,220人的电影院座无虚席,有15人因影票售罄而未能进场观看。法国《全景屏幕》(《Ecran Total》)杂志在影片放映后对观众的观影抽样调查显示,有100%的观众都满意这部电影,对电影非常满意的观众更是达到69%

在法国上映1个月后,法国14家主流电影媒体对该片的综合评分为3.4分(满分为5分),观众综合评分则达到4.1分(满分为5分)。此后,许多同期进入院线的影片已纷纷下线,而《夜莺》仍继续在全法国稳步放映。发行方UGC (法国最大、欧洲第二大发行公司)还在根据继续攀升的观影人次增加电影硬盘,以达成更大范围的放映规模。最终,《夜莺》的观众突破了10万人次,这意味着,《夜莺》成为第一部在全法国最卖座的中小成本的非商业类型的中国影片。

费利普·弥勒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夜莺》这部中法合拍片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它也是双方合作的典范。虽然讲的是个中国的故事,但是它有一个普世的主题与普世的价值观,能让西方的观众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市场需要多样化

    费利普算不上一位高产的导演,但“讲好故事、做好电影”一直是他的工作准则。《夜莺》从筹备、拍摄到制作完成历经两年多时间。“这部影片我没有太多的遗憾,跟我最初的想象是差不多的。这是一部非常打动人心的电影,很多法国观众通过她认识了中国,看到了他们之前不知道、不了解的中国。”费利普说。

费利普也偏爱中国电影中“走心”的影片。“《孔雀》我看了好几遍,我非常喜欢其导演顾长卫,他的画面非常精致,故事也很完整,这个影片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一座古城的一个五口之家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踏上不同人生之路的故事,让我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是怎样的。另外,陆川的《寻枪》,王超的《幻想曲》也不错。”

“中国电影屏幕上充斥着太多3D、特效的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虽然这些都是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也有不少观众喜欢看,但随着此类影片越来越多,就会导致能上院线的‘走心’电影很少,于是观众能选择的电影就更少了,很多观众不得不选择大制作的商业作品。”费利普很不愿意看到这种商业大片全面占领院线的场面。

中国院线中的大制作商业片大部分都来自美国。法国电影中心主席弗雷德丽克-布勒丹在出席北京电影节记者会时便坦言:好莱坞电影入侵全球各国是当下的现实。

“好在面对好莱坞影片的入侵,法国有一个组织非常健全的系统,能够让法国本土的影片获取比较重要的一个份额。”费利普觉得,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来操纵整个电影市场的话,那整个电影市场都会被美国电影占领。“我认为有必要来健全自己的防御体系,而这个防御系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帮助和扶持新的电影人来做电影,做好的电影。”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7

经过几年的打造,侨洽会已经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海外侨商事业发展,创造互利双赢的贸易交流平台。

更多>> 深度报道

侨商的北京机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早期以海外工程承包为主要途径的大型国企和央企“走出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海外投资的行列中来。

侨洽会:海外 ...

侨洽会旨在服务北京对外贸易,充分发挥海外侨务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促进北京产品“走出去”、海外优质资源“引进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