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先烈峥嵘岁月
遵义之美,美在以“伟大转折,出奇制胜”为标志的红色经典,浑厚磅礴,华光四射。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神勇的战斗都发生在遵义这块极富灵性的土地上。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在遵义崛起,给低谷中的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转机;作为伟大的军事家,遵义造就了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作为伟大的诗人,他走笔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千古绝唱;作为伟大的书法家,他在全国革命纪念地中唯一为遵义会议会址题写了匾额。红军的长征文化,以及这些经典绝版的红色印迹,使遵义成为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不可不访的革命圣地,遵义也因此而成为人们的福地。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老城子尹路上。如果说长征是一部伟大史诗,遵义会议便是这部史书中最扣人心弦的激越乐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在遵义市凤凰路小龙山上,有一座庄严肃穆郁郁葱葱的山岗,当地老百姓称它为“红军山”,这里就是红军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前临湘江河,后靠凤凰山,陵园进门是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时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正面是邓小平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碑后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有77位烈士长眠于此。在烈士名录上,有七八个战士,年龄还不到20岁,看着石碑上镌刻的名字让人禁不住流泪。
红军烈士陵园里还有一座圆圆的坟墓,墓前高大的石碑上,镌刻着“红军坟”三个大字。遵义方圆数百里的乡亲,都知道小龙山上的这座红军坟,因为坟里葬着一个为解放人民群众而英勇牺牲的红军卫生员,他的名字叫龙思泉。
1935年1月中旬,红军来到遵义,得知城南7里远的桑木桠流行着一种疾病——伤寒,当时群众叫“鸡窝寒”,意思是像鸡那样,生了病便一窝一窝地死去。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听到这一消息,便奔赴前往救治。待乡亲们恢复健康,龙思泉回到驻地,发现部队已经离开,他根据桌上留下的字条,手提马灯急速追赶部队,行至密林深处时,树林里晃动的人影引起了他的注意,没容他多想,子弹朝他飞来,龙思泉倒在了草丛中,鲜血在马灯昏暗的光圈里润湿了土地。
乡亲们听到龙思泉牺牲的消息,从四面八方赶来将亲人安葬在青山上,一年四季不断到坟前来祭扫。他们有什么苦难也到坟前来诉说。传说有一个老大爷生病无钱医治,梦中龙思泉前来替他看病,老大爷醒后身体便恢复了健康。于是,红军坟里埋葬的是“红军菩萨”的传说便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为了便于人民群众祭扫,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座坟从桑木桠迁到红军烈士陵园里,还为其塑了铜像,有意思的是卫生员本是男的,塑的铜像却成了女儿身,像观音菩萨,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在青杜坡战斗遗址,我巧遇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说她的生命是红军给的。当年她的母亲背着她赶集,面对天上的敌机不知躲闪,7个红军战士一同扑到她母亲的身上,她得救了,但7个红军都牺牲了……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两日婚姻一世情,令人唏嘘。
1935年1月,红军长征来到遵义,22岁的王泉媛和王首道均被调到保卫局工作,就在红军进遵义城的第7天,他们结为革命伴侣,新婚当晚王首道送给王泉媛一把从战场上缴获的小手枪和八发子弹,按照家乡江西吉安的习俗,王泉媛应该送王首道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但是,当时在急速的行军和打仗,根本没有时间和材料做。第二天,他们便随大部队撤出了遵义城。直到半年后的1935年6月26日,王泉媛随干部修养连到达两河口,先一步到达的王首道得到消息后,派通讯员送信,叫她晚上到他住的小木楼去,他们谁也没想到,新婚后在一起的第二个夜晚,便成了他们的最后一个夜晚,再见时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
1937年3月,时任由1300多名女红军组成的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的王泉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相遇。为了迷惑敌人,她命令全团官兵剪掉长发,一律男装,并改用三十军二八六团番号。经过40多天血战后,红军女战士们打响了妇女先锋团团史上最后一次激烈的战斗,敌人扒下了牺牲女战士的衣服,他们才发现自己挨冻受惊地把守了那么长时间,原来对手仅仅是一群女战士,于是他们怪叫着冲将上来。王泉媛最后被俘,在饱受敌人的严刑凌辱,历经艰苦逃出牢笼后,却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能沿途乞讨回乡。等到享受老红军待遇时,已是76岁高龄。
半个世纪后的1982年夏天,王泉媛从江西来到北京,请康克清作证为她恢复党籍,当她办完事准备离京时,被告知,已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首道马上要来看望她。听到这个消息,年近古稀的王泉媛心潮澎湃,在妇女联合会上,王首道向王泉媛缓缓走来,终于,王泉媛握起那双曾经是自己丈夫和战友的双手,两位老人唯有泪千行……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王泉媛来到北京看望病中的王首道。这次,王泉媛没有带任何礼品,只是带来了一双自己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王首道双手颤抖着接过布鞋,老泪纵横地说:“你没有忘记遵义时的诺言啊!”……
说到坎坷长征路,很多人会立刻联想起艰难困苦,慷慨悲壮等词语。在女红军纪念馆里有一段文字记载了那个非一般人能感受到的长征。
“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这是康克清讲述的对长征的感受。这个感受如此轻松愉快。无独有偶,朱德在长征中也有同样轻松愉快地感受,而且他的回忆很生动,甚至富有诗情画意,比如过草地,“当过草地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的事,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地都是,还有大的森林与树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
一些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感叹说:其实他们走过的那些地方,风景是非常美丽的,但大多人没有心思去欣赏,朱德和康克清却看得兴味盎然。长征文化是遵义文化的一部分,走红军路不仅是去踏一踏先辈的脚印,更要去吮吸长征的精神食粮,乐观是最美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