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心有灵“犀”


2013-05-16 16:15:41     作者: 文|图 高莹    字号: T|T    来源:

初期霍满棠对犀角的认识,完全出于对其它收藏类型的认知和积累。他说:“我在收藏犀角雕之前收藏玉器,同时也留意竹器、漆器等雕刻。除去材料的不同,它们的年代风格是比较一致的,可以相互参考。此外,我所知道的博物馆,知道的藏家,也尽量都去学习,都去看。我基本上给每个收藏犀角雕的博物馆都写过信,希望能够参观馆藏精品,博物馆一般也非常乐意安排我去参观。如此多年积累下来,我对世界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珍藏的犀角雕就有了相对直接的认识。”

犀角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品。首先,材质非常珍贵,自古以来都是地位和权贵的象征,很难入寻常百姓家。其次,犀角因自身带有纹路,雕刻稍有不慎就会破坏纤维,对雕工要求十分严苛。简言之,光泽好、雕工精美、颜色不太深、保存状况上佳的犀角雕,就是好东西!如果再有名家底款,特别是宫廷雕刻艺术家的名款,价格就会更高。比如制犀名家:包天成、周文枢、尤侃、沈如怡、盛辅公、胡星岳、商铭、袁尚卿、朱浒崖、方弘斋、濮仲谦、叔礼、韵夫、子贞……等等。

 
文枢款犀角松树杯

犀角雕松鹤杯

早在中国商周时代就已有犀角雕,有的甲骨文就是写在犀角上的。唐、宋、元朝以及明代永乐、宣德以前的犀角雕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外邦的贡品。明代郑和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技术发达以后,犀角数量才通过交换贸易逐渐增加。有了较为丰富的物料,犀角雕刻也在明万历以后,走出了皇室专断独享的局面,而成为文人雅士融合竹、木、牙雕创作技法的文房清玩。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尚,是文房陈设、把盏会友的席上珍赏,也是王族的清供珍玩。到了18世纪,乾隆晚期,犀角的材料日渐用尽,犀角雕的创作就慢慢衰竭了。

犀角雕精品因为数量十分稀少,在市场上流通的更少,所以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在古董市场上受到应有的重视。最近七八年来,专业书籍的出版,博物馆展览的陈列,再加上媒体的不断报道,使得有兴趣收藏犀角雕的藏家不断增多,以致供不应求,价格翻了五六倍。然而,犀角雕精品的价钱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历史文物价格。此话怎讲呢?比如,一件乾隆时期的白玉瓶,现在的价格要上千万港币,但同时期的犀角杯还卖不到这个价钱。但在乾隆朝当年,很可能10个这样的白玉瓶还换不到1个犀角杯!因为犀角杯实在太稀少太珍贵了。然而现在,相比于已经是天价的明清瓷器和玉器,犀角雕的价格还算适中,以后的上升空间还会很大。

霍满棠非常喜欢自己的珍藏。然而今年他陆续卖掉大部分藏品,原来多年前,霍满棠一直在地做一些贫困助学的事情,在广西、贵州已经陆续捐了7家学校,也同时扶助一些贫困学生继续念书。霍满棠说:“很多工作目前还在准备阶段,没有很大的具体计划,只是有时间就做一下。我准备退休以后多下功夫来做这方面的善事。拍卖藏品主要是想筹集善款,扶助贫困学童。此举缘自近年,我参加了纽约的一个慈善机构。在去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一带山区考察时,感受到那里生活的困苦,希望能多投入点力量去帮助当地的学生。”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