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观众更多地了解了她。她是最早深入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根据收视率统计,超过7000万人看到了走进病房,浑身上下被防护服“五花大绑”的柴静。
此后,采访艾滋病人、自杀儿童、吸毒女、地震、奥运、征地,总能看到她幽幽静静的身影。
有人总结,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诉。
汶川地震时期,柴静制作了《杨柳坪七日》,被天涯社区评为“2008年度最受网友喜欢的记者”。
走红背后,柴静一度并非那么强大。她曾经问医生朋友:“为什么我呼吸困难?”“有什么办法吗?”
朋友告诉她:“深呼吸。”
上楼的时候,柴静深呼吸;下楼的时候,她也深呼吸。看着电梯工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柴静强烈地羡慕她。
上班时,只有在洗手间,才能松垮两分钟。她尽量延长洗手的时间,一边开着龙头,一边深呼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她曾经引用过歌德的一段话,正好可以诠释这份压力:
“橡树在什么环境下长得最好?在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橡树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分出很多枝桠,不再向上生长。只有长在稍微贫瘠但又不是极端恶劣环境里的那些橡树,历经风吹雨打、百年风霜,根系不断往下深扎于土,树冠不断向上寻求阳光,才会长得粗壮挺拔。”
“人也是这样。”她说。
狼狈是有价值的
看柴静的《看见》,台湾歌手伊能静频频落泪。
“我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消失、屋子为什么会消失、真相为什么会消失。如果法律不能保护最底层的人,这法律就是专制。如果公平不能延伸到最底层的人,这公平就是虚伪。”
柴静的“同事”崔永元是泡在浴缸里把《看见》读完的,水从滚烫一直到冰凉,他还在看这本书。
柴静说,《看见》与以往做调查报道完全不同。调查报道比较单纯,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证据,保持准确,就能完成任务。但做人物光有事实是不够的,“你要进入”。在她心里,“采访是一场抵达”。
朋友们简单用3个字概括“静水深流”的柴静:行动者。
采访李阳“家暴事件”前,合上采访提纲,柴静闭着眼,头脑中浮现出中学时遭人欺负的场景,瞬间便与李阳妻子的感觉连通。于是,采访时,柴静带去了一束百合。
在采访德国支教者卢安克时,她看到对方已不再急着改变教育现状,怕他坠入虚无,就问“那我们做什么呢?”卢安克答,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柴静看来,记者的本质应该是呈现现实,让人们知道何以如此,处于各个立场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记者无法真正把它说明白,只能试图接近、再接近那个明白的目标。
读木心,柴静觉得有一句很对,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很少去写自己思想过程当中的狼狈,其实狼狈是有价值的,“别一上来我就抵达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