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周明伟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 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2014-08-19 16:50:55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建设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

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周明伟

2014729日)

 

各位专家:

很高兴借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这个机会,谈我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高端国际化翻译人才的一些感想。

中国翻译研究院主要围绕话语体系的建立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展开工作,明确把“中译外”高端人才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着力解决“中译外”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差距,以及高端“中译外”人才短缺等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在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客观介绍中国的发展进步,推动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的交流与交融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批融通中外、学贯中西的翻译大师,以及他们翻译的《毛泽东选集》等领袖著作、《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本草纲目》等传统中医中药经典和《鲁迅文集》等当代文学作品,至今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也为翻译界津津乐道,这也是我国翻译整体实力的体现。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和中外交流广度与深度的日益拓展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中国各个领域前所未有地全方位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为更有效、更深层次地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翻译工作特别是“中译外”能力和水平设定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合作及文化软实力建设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许多不适应的情况,有些矛盾与问题还相当突出,对翻译界来说很多问题见怪不怪,但是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过程中始终碰到的问题。对传播界来说,每天要面对的问题是要向国际社会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说了以后谁来评估说的效果和作用。而这当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们说的话能不能用合适的语言翻译出来让受众听得懂、有作用。因此,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矛盾或者缺失,常常会首先体现在翻译问题上。

从国家层面看,首先要建立一支翻译国家队,把翻译工作和翻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工作,从教育教育第一个环节开始,从教育资源的安排、学科的设置、重大国家级翻译项目的策划、翻译事业与翻译产业的规划与管理、翻译水平评价体系与权威发布等,从国家层面进行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其次,要下大力气加强翻译特别是“中译外”教育和研究。长期以来,翻译教育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基本上从属于外语教育,但是外语教学好不等于翻译水平就高。翻译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独立性决定了翻译必须有自己学科的建设、基础的教育和人才培育等特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从我们国家情况看,翻译教育、翻译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相对于外语教学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一直到2006年,才只有3所大学试办翻译专业,设立翻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到2007年,有15所大学设了翻译硕士学位学科建设和教学项目。目前,从翻译专业毕业的人加起来不足几千人,能够获得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水平的人相对来说更少。而获得这些翻译资格考试证书的人员当中,专门从事“中译外”高端翻译的人更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外译中”的难度、效率、周期要相对容易于“中译外”。特别是涉及中国特色道路制度和事关融通中国对外话语权的内容,我们缺少权威的翻译和权威的发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政治话语权和对外传播的效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对经典文学类作品的翻译,我们有长进的地方,但是必须看到,现在我们对经典中国文化了解的水平总体上是有所下降了,有些深刻反映中国对自然科学的领域,比如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比如一些对中国文化留下很多深刻痕迹的关于人和天的论述,因为许多翻译者对中国文化本身解读能力的局限,很难想象他们翻译出能让别人欣赏、能让别人崇尚、能让别人理解的好的外文作品。因此,要整体提高“中译外”的水平和能力,一定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中文的扎实功底以及对中国文化文明的理解程度。

翻译研究院除了要研究对外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之外,想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要拉近中文起草者和翻译的距离。争取通过一些机制性安排,了解中文起草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以掌握涉及中国特色表达的内涵元素,为我们翻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提高翻译能力创造一些机制性的环境。

从人才角度来说,现在缺少大师级的中译外的翻译和定稿人。组建翻译院的一个考虑,就是想聚集一批有翻译经验的人的资源,并通过翻译研究院这个有效平台和机制,把这些重要资源和翻译经验更多的传承到年轻的翻译人员中去,帮助年轻的翻译家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打造我们新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的翻译大师队伍。

打造国家翻译队伍同时还要解放思想,树立国际观念,并通过好的制度环境,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以译者本身的动力和活力来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的同时,靠国家的投入和专项支持,解决一般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策划国家级翻译项目凝聚高端翻译人才,集中更多的资源让优秀的翻译人才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特别是要集中一定资源,通过项目支持、组织课题等方式,集聚小语种翻译力量,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要加大话语体系的研究。通过翻译研究院,集聚各方力量,加大对事关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事关经典中华文化与文明翻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话语字库和权威的发布机制,不断提高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与能力。

要遵循培养翻译人才的规律,翻译研究院要创办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翻译研修学院或研修基地,加大对包括一大批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在内的“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的研修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通过机制化的安排,接纳一些高端国际翻译专家到我们这个研究基地研修,补充和更新他们必须的一些知识,交流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心得、经验与体会。

从目前情况看,在“中译外”实践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将更多依托外方翻译专家的作用,他们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能力,是我们怎么努力都难以比拟的。而我们的翻译研究将更多的放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上。希望通过这样分工侧重和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翻译资源,扩大翻译人才队伍,整合国内外中译外的力量,发挥好翻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大的作用。

希望有更多机会听取各位嘉宾就中译外人才和人才国际化、国内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高见。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8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更多>> 深度报道

泉州:一座与 ...

到唐代,泉州已经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口岸。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一起,成为世界性的两个贸易大港。

新“海丝”, ...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