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夹在历史恩怨与现实选择间的中印


2013-06-14 15:29:44     作者: 卢昊    字号: T|T    来源:

相互信任有待加强

李克强在访印的讲话中,将中印关系的前景比喻为“天空中的几朵云,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灿烂阳光”,中国总理的这一比喻得到了印度官方和主流舆论的积极回应。印度总理辛格表示,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只是“小的事件”,不会影响两国间的相互信任。

在一些印度舆论和海外分析人士看来,中印关系在大的方面“依然欠缺相互认同与信任”。印度国内著名智库“观察者基金会”的一些高级专家撰文说,中印之间“依然处于分道扬镳”的状态,如果不能在实质问题上迅速达成一致,“中印之间依然只能维持形式上的和气,而在私底下各干各的”。分析说,中印可以展开合作,但还是必须从领土问题入手,在取得成效后转向经贸合作,否则“没有解决实际分歧的合作,没有意义”。

 
5月21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把握中印战略合作新机遇”的演讲

一些强硬的印度舆论领袖则继续呼吁“在领土和西藏问题上向中国持续施压”。在印度舆论看来,边界争端“让印度不能信任中国”,特别是它和中印之间复杂的历史宿怨直接挂钩,因此总能间断性地制造印度对华民意的恶化。

关于中印关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侃如近期撰文说,印度对中国“基本上不存在信任”。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历史遗留下的负面障碍与记忆,而且是因为地缘政治竞争的原因,以及大国竞争的必然结果。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影响力的扩大尽管没有直接挑战印度,但“依然让印度不安心”,因此印度也在中国近邻扩大影响力,并谨慎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同时,尽管中巴关系的发展并不针对包括印度在内的第三方,但中巴两国的亲密也让印度感到不快。印度防卫研究机构的一篇分析说:“中印致力于培养信任关系,但一旦想到中国总理下一站的访问地是伊斯兰堡,印度就不得不对中国实际上的态度有所担忧。”“德国之声”则评论说,在印巴关系之间,中国“需要高超的平衡技巧”。

历史恩怨、利益分歧、地缘政治竞争,乃至同为崛起大国却“暗中较劲”,这是旁观者们对中印关系信任不足的解读渠道。中国是不是印度的竞争者乃至挑战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印度对于中国的信任程度。“从目前来看,印度依然将中国作为可以接触与合作的朋友,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曼戈恩对笔者说,“中印两国具有大量的相似性,包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家特征,这或许意味着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利益重叠,但也会导致相互担忧,包括各种资源上的竞争。”而且,尽管作为邻国,但中印两国的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依然停留在相对有限的层级上,这也影响了两国实际信任关系的构建。

新德里的平衡主义

亚太地区是当今国家间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地方,即使在印度毫无争议的一家独大的南亚,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三角关系”,如美印巴、美印俄、美中印、中印巴等等。总的来看,美国依然是对南亚能够施加最大影响的外部角色,印美关系在“9·11事件”后的调整和紧密化,以及当前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后印美合作的加强,也对中印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南亚,印度处于地区体系权力平衡的中心。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印度在这个体系中“显得谨慎小心,并继续采取平衡各方的政策”。美印关系在印度外交中享有优先顺位,但为了确保利益,印度还希望能够“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印关系可能不会是印度外交的实质首选方向,但一定会是印度必须兼顾、不能放弃的一个方向。

相对于美印关系近期的“慢热”,日印关系的迅速升温更加引人注目,就在5月27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而这一关系的发展被认为与日本主动地遏制中国直接相关。日印两国建立了稳固而高层次的安全和政治对话机制,在经贸、能源与海洋权益方面“快速扩大了合作规模”,日印均认为,“最近6年日印关系取得的进展超过了过去的60年”。而在中日关系目前处于僵持的背景下,日本并不介意对外明示自己通过联络印度牵制中国的意图,并将中国“在东海和南海上的扩张”作为理由。

面对日本,新德里的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印度世界问题委员会的国际问题专家帕特尔认为,相对于“经常出现问题乃至停滞不前”的中印关系,日印关系“似乎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甚至是印度外交未来取得突破的关键之一。除了经贸技术合作方面获得的收益之外,日印关系的增强,确实能够给印度在应对中国时获得更有利的筹码。印度虽然不愿明示,但确实一定程度上有利用日印关系平衡中国的意图。

但是印度也有着自己清晰的底线:参与“针对中国的包围网”是印度不接受的。印度外长库尔希德明确指出,印度“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遏制中国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所谓对华包围圈中的一环”。对此,日本前驻华大使宫家邦彦在最新一期日本《呼声》杂志上表示,印度的平衡外交源于印度将长期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现实,“如果你当着印度的面,对某个特定国家表示担心,或者拉印度参与这样军事同盟,印度不会接受这样的提议”。

新德里平衡政策的背景是权力主体相互牵制,大国彼此制衡的国际政治现实,而它的思想源泉则来自于尼赫鲁时代的不结盟外交遗产,在印度看来,这样的“等距离外交”不仅能够为其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而且能使印度确保作为大国和独立外交角色的尊严。出于利益,以及不可忽视的国家自尊,印度不会甘心成为其它国家外交政策附庸,以及制约其它国家的工具。印度的外交智囊们甚至将现在的政策称之为过去不结盟外交的“2.0升级版”。

当然,印度的平衡外交也在受到来自国内外的质疑,有意见认为这样的政策“阻止了印度成为真正的全球大国”。但显然印度短期内不会放弃这一外交路线,而这种平衡外交对于中印关系的积极一面是:尽管中印之间存在着长期性的难题,但这意味着印度不会对中国“关上大门”或者“转过身去”。对于印度外交的这一基本策略,中国应当有着清楚的认识。

“相互理解的大国同伴”

“中印关系依然有着稳定的基础,因为双方都保持审慎和理智。”曼戈恩对笔者表示。除了潜能可观的经济合作前景之外,作为崛起的大国“同期生”和金砖国家俱乐部成员,中印已经在国际机制享受到了相互提携的好处。就在5月中旬,中印两国同时被北极理事会授予永久观察国身份,这表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了更多协作的空间。“大国协作将成为中印关系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印度裔国际问题专家这样说道,“印度不愿意远离目前作为国际政治中心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这一点上,印度需要中国。”一方面是希望继续“东向政策”的印度,另一方面是希望营造稳定西部边疆和有力战略依托,因而也要“向西看”的中国,两个大国的目光“自然地形成了交汇”。

在大国战略方面,中印可以达到相互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是印度大国雄心的“拦路虎”。事实上,作为正在被国际体系逐步接纳的新兴大国,印度和中国有着类似的体验,也有着很多相通的“成长的烦恼”。如果从认知建构利益的方式看待这一点,中印两国间的很多竞争性议题实际可以转化为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契机,而不是相反。在过去,妨碍印度崛起的外部因素不是中国和那场边境战争,而是冷战体系。而在冷战体系瓦解之后,中国和印度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同时崛起”的过程中,中印需要摸索新的相处之道。而这次中国的“总理外交”可以说为中印关系的新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当然,中印之间要想真正成为“相互理解的大国同伴”依然需要时间。

“新的中国领导层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于是有了中美、中俄关系的再调整。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可能是对中国更有意义的大国关系——当然对于印度也是这样。”曼戈恩对笔者这样说。

卢昊,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博士后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